只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在论述商品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的时候,第一次涉及了商品拜物教这个话题。自从以劳动价值学说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产生后,这些西方的经济学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要么放弃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转而热衷于从人的心理因素出发解释面临的经济问题,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取代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从而使西方经济学逐步演化为单纯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为己任的实证经济学;要么从微观或宏观的角度解决商品经济中面对的具体问题,而对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却显得力不从心、无能为力。<br> 马克思与以往的西方经济学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把自己的使命归结为“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不仅仅是解释更重要的是揭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内在结构和规律,因此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政治几个方面展开了数十年的研究和批判。虽然他没有建构起传统分类学意义上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政治理论,但他对人的命运(人的解放和人的幸福)的深切关注已经大大超越了理性逻辑的学科建构本身;而且,他从人的现实的劳动实践出发来考察人在社会中的分裂和异化的状况,寻求人的解放的现实途径,说明他的学说在本质上的进步性和批判性。这也正如英国学者戴维·弗里斯比在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支配法则所做的探索时,对马克思的学说的评价:“批判性社会科学的任务——与只复制‘关系’如何在当事人面前‘显现’的‘庸俗经济学’相反——在于直面‘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及其‘神秘的特性’,目的是替商品形态‘破解密码’。<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