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先秦儒家道德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25554
  • 作      者:
    许建良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先秦儒家道德论》是参照《先秦儒家的道德世界》,在精品课的开设中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成果。
    《先秦儒家道德论》没有采取个案分析的模式,而是以12个专题为阵式,比较详细地勾画了儒家道德的原貌。在编写的过程中,尽可能追求通俗易懂,让更多的人在思想的维度上能够通过《先秦儒家道德论》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而专业的人士,如果以《先秦儒家的道德世界》为参考来配套的话,也将不无乐处。
展开
内容介绍
    儒家道德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话题,其研究成果虽然不胜枚举,但《先秦儒家道德论》在立足现实的前提下。从资料出发,通过对孔子、孟子、荀子、《周易》道德思想的个案分析,借助帛书、郭店竹简等出土文献的营养,参照日本、美国汉学界的研究成果,以道法墨比较的天平,聚焦了天人、命、人性、人性、爱、义利、诚信、智德、德欲、礼仪、德教、修身、人格十二个专题,不拘陈式,由史引论,语言简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儒家道德的全貌——形式上的人为中心,实质上的自己本位;不仅存在善恶对峙、德欲对立、义利对抗的局限,而且存有规范缺失、知识狭隘的弊端;道德本身缺乏应有的张弛。儒家道德是中国社会行程里的产物,儒家是中国文化的骄傲,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研究的现实,要求我们重新深刻认识儒家道德的真正价值,从而来应对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先秦儒家道德论》既是硕士研究生教学用书的睿智选择,也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儒家道德概貌的适宜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第157页),道是外在于人的存在,它的“将行”、“将废”,只能由命运来裁定,人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尽心上》,第2764页中)、“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日有命”(《孟子·万章上》,第2739页上),追求就能得到,放弃则失去,意味着永远无法得到,这说明追求对获得是非常有益处的,因为追求行为不仅由人自己决定和发起,而且其依据也在人自身的本性之内;追求行为不可鲁莽行事,必须有章法;追求不等于得到,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所追求的对象是外在于人本性的东西,这样的追求无论如何是不利于获取的;由于追求行为没有定式,必须依据人的本性来行为,但依据本性本身又是动态多变的,所以,在孟子那里,追求意味着一种获取的可能性,之所以说可能性,是因为追求行为虽有主体的人来承担,但行为本身是外在于人的,追求能否获得,取决权并不全在个人,而主要在命运。换言之,在追求过程中,存在一些人无法掌控的因素。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孟子·尽心下》,第2779页上),“俟命”就是等待命运裁定的意思。命运对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面对无法回避的命运,人虽然可以选择“俟命”,但是,这并非解决问题的全部。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接触到“知命”的问题,在郭店楚简的儒家资料里,也有“古者尧生为天子而有天下,圣以遇命,仁以逢时,未尝遇[贤。虽]秉于大时,神明将从,天地佑之。纵仁圣可举,时弗可及也。夫古者舜处于草茅之中而不忧,登为天子而不骄。处草茅之中而不忧,知命也。登为天子而不骄,不专也”(《郭店楚简校读记·唐虞之道》,第124页)的记载,能否成为圣人,存在一个“遇命”的问题,就拿尧来说,成为君主的事实,可以说是“遇命”的结果;但当初身处草茅之中,却没有任何担忧的情感流露,这说明他有“知命”的基础。可以说,“俟命”只是一个操作过程里的策略,而“知命”则是人生的根本课题。
展开
目录
绪论
1.整体性审视
2.全面性把持
第一讲  天人论
1.察天人之分
2.何谓天
3.人能弘道

第二讲  命论
1.性命意义上的命
2.使命层面上的命
3.命令视域里的命
4.命名角度的命
5.天命
6.命运意义上的命

第三讲  人性论
1.人为贵
2.本性相近
3.何谓本性
4.本性为善
5.本性为恶
6.善恶对立形式的形成

第四讲  仁爱论
1.仁的渊源
2.仁的内容
3.仁的功能
4.仁的本质
5.仁的途径
6.仁学先己后人的语言形式

第五讲  义利论
1.何谓义利
2.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
3.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4.先之以德
5.见利思义
6.去利怀仁义
7.杀身以成仁

第六讲  诚信论
1.何谓诚信
2.诚信的产生
3.诚信的本质
4.诚信的功能
5.诚信的当为依归
6.诚信的政治实践

第七讲  智德论
1.何谓智
2.智的功能
3.智的种类
4.智的境遇预设
5.智的实现
6.智的价值定位

第八讲  德欲论
1.德、欲的释义
2.人的学理设定
3.欲望的制御
4.以道制欲
5.天理人欲的对立

第九讲  礼仪论
1.礼仪的定位
2.礼仪的基点
3.礼仪的产生
4.礼仪的目的
5.礼仪的功能
6.礼仪的内容
7.礼仪的实质

第十讲  德教论
1.何谓教化
2.教化的目标
3.教化的目的
4.教化的功能
5.教化的缘由
6.教化的对象
7.教化的内容
8.教化的活性化

第十一讲  修身论
1.修身可以解忧
2.修身的价值定位
3.修身的目标
4.修身的一个新视域
5.修身的方法

第十二讲  人格论
1.仁以为己任的士人格
2.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人格
3.居仁由义的大人人格
4.食无求饱的君子人格
5.成能的圣人人格
推荐阅读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