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荣耻心的心理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88556
  • 作      者:
    汪凤炎,郑红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汪凤炎,江西景德镇人。心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中国文化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3部,合著论著2部(均是第一作者),主编教材1部。在国内外权威与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br>    郑红,江西上饶人。心理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攻教育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心理学。已出版合著2部(均是第二作者);在国内权威与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含第二作者)。
展开
内容介绍
    《荣耻心的心理学研究》深入探讨了荣耻心的含义、特点与功能;荣耻心的产生与发展;荣耻心的日常样式与荣耻心的培育。《荣耻心的心理学研究》综合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两个维度,妥善运用语义分析法、深度比较法、文本分析法、问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使得《荣耻心的心理学研究》具有视角新、观点新与结构新等特点,并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不注重对人进行必要的荣耻教育,不注重彰显民众心中的羞耻心与荣誉心,使得在现实生活中,某些人连一点羞耻心或荣誉感也没有,这不能不说是导致道德在当代中国一些人心里逐渐失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为了提高当代中国德育的实效性,为了在新时期更有效地开展荣辱观教育,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重新审慎地对接中国传统的尚荣知耻文化,并将之作现代转换,以便营造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新型尚荣知耻文化。因为,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和柯尔伯格(Kohlbcrs,L.1927-1987)关于习俗(convcntion)与道德关系的论述可知,一旦在全社会重新营造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新型尚荣知耻文化,必将有助于人们重新培育起荣耻心或荣耻感的。由此可见,开展荣耻心的心理学研究的第二个重要意义在于:弘扬中国传统尚荣知耻文化的精髓,发挥尚荣知耻文化在道德教育和道德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提高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br>    (二)揭示中国人荣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br>    提高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br>    恩格斯认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①。在存在利益差别和对立的社会中,这是完全符合事实的。荣辱观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归根到底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利益为基础和出发点的。②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即便与社会所认可的道德规范背道而驰,即便其不道德的行为已被他人当面予以提醒或痛斥,假若其心中没有内化的善恶标准或荣辱标准,即没有良知,那么,他或她心中也不会产生羞耻心或羞耻感的。可见,要想在新时期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理清荣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这就要开展荣耻心的心理学研究。<br>    ……
展开
目录
导论理论准备<br>一、理论意义<br>(一)弘扬传统尚荣知耻文化的精髓,发挥其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br>(二)揭示中国人荣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提高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br>(三)提高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深度,促进中国特色心理学的建设<br>二、研究路径与方法<br>(一)技术路线<br>(二)具体研究方法<br>三、良心:研究荣耻心时无法回避的一个概念<br>(一)从何种视角使用“良心”概念<br>(二)对“良心”概念的新界定<br><br>第一章 荣耻心的含义、特点与功能<br>一、“恥”的含义与特点<br>(一)“恥”、“羞”、“辱”辨析<br>(二)“恥”的含义<br>(三)“恥”的特点<br>二、“荣”的含义与特点<br>(一)“荣”的含义<br>(二)“荣”的特点<br>三、尚荣知耻心理的功能<br>(一)“‘成人’之本”<br>(二)规范功能<br>(三)导善功能<br>(四)激励功能<br>(五)适应功能<br><br>第二章 荣耻心的产生与发展<br>一、荣耻心的来源<br>(一)天赋说与外铄说<br>(二)外铄说的困境及破解策略<br>(三)善端与恶端的两个解释维度<br>二、荣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br>(一)羞耻心产生的心理机制<br>(二)荣誉心产生的心理机制<br>三、荣耻心的发展阶段<br>(一)羞耻心的发展阶段<br>(二)荣誉心的发展阶段<br>四、影响荣耻心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br>(一)外在文化教育环境<br>(二)个体自身因素<br><br>第三章 荣耻心态的日常样式<br>一、多姿多彩的荣誉心或荣誉感<br>(一)伦理道德领域的荣誉心和非伦理道德领域的荣誉心<br>(二)“义荣”与“势荣”<br>(三)个体荣誉心与集体荣誉心<br>(四)错误的荣誉心与正确的荣誉心<br>(五)他律之荣与自律之荣<br>(六)一般性的荣誉感与无比光荣<br>(七)自我引发型荣誉心与他人引发型荣誉心<br>(八)多维视野下的荣誉心类型<br>二、五花八门的羞耻心或羞耻感<br>(一)伦理道德领域的羞耻心和非伦理道德领域的羞耻心<br>(二)“义辱”与“势辱”<br>(三)错误的羞耻心与正确的羞耻心<br>(四)奇耻大辱与一般性耻辱<br>(五)个体羞耻心与集体羞耻心<br>(六)多维视野下的羞耻心类型<br><br>第四章 荣耻心的培育<br>一、家庭、学校与社会齐努力<br>(一)家长做好“第一任教师”<br>(二)教师接好“接力棒”<br>(三)社会营造好大环境<br>二、基本原则<br>(一)以人为本<br>(二)将主要德性与次要德性作适当区分<br>(三)循序渐进<br>(四)“欲民之有耻,则小耻不可不饰也”:防微杜渐<br>(五)知行合<br>三、具体方法<br>(一)学会避免耻感产生的正确策略,消除避免耻感产生的错误策略<br>(二)学会妥当的赢取荣誉心的策略,避免用错误策略来谋取荣誉心<br>(三)用适当方法提高个体的知耻心<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