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公共管理伦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8079532
  • 作      者:
    郭夏娟著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自“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以来,服务公众逐渐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重要伦理责任,公共管理伦理的理论与实践也随之受到官方与学界的日益重视。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公众需求成为公共管理者的主导性伦理理念,公共管理伦理的建构也成为政府廉洁与效率的基本保障。
展开
精彩书摘
    为此,在国家的最高决策中,包含了如何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实现共同富裕的多种途径。如先富起来的个人和企业可以对贫穷地区的人们提供技术和物质的帮助,以便对落后地区起示范带头作用;先富起来的个人和企业可以从事一些公益事业,“提倡有的人先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等,让落后地区的人们感受富裕,向往富裕,创造富裕;也可以直接在制度层面上进行政策性调整,如解决沿海地区与内地贫富差别别,“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这是最重要的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方多交一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③。此外,对贫困地区特别困难的人们,国家可以拿出一此钱和物资给予援助。通过这些途径,经济发展的高效率才不会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
    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平标准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起点和归宿。当社会经济极度落后甚至陷于停滞境地时,以效率为目的的分配制度(如有意拉开地区和个人之间的收差距)可以起必要的激励效应。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财富有了相当的积累以后,就不能把效率看成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全部道德根据,共同富裕才是政府行政行为更重要的目标。
    随着经济改革经验的积累和财富的丰富,公平导向的伦理标准对政府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正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共同富裕”平等目标的深化。胡锦涛在作十七大报告时特别强调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我国特定的政府制度背景下,党的代表大会提出的目标,决定了政府行政活动的基本价值导向。因此,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提出,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标志着政府的决策与管理已经超越简单的效率目标,而是致力于追求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富裕,公正与公平价值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把它作为公共管理活动的评判标准。这是在效率原则基础上,在更高程度上承认公平价值的重要性,也是对效率与公平之争在实践中作出的解答。
展开
目录
1 概念与研究主题
1.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1.1.1 公共管理及其对应的领域
1.1.2 公共行政及其对应的领域
1.1.3 作为事实与价值的“公共性”
1.2 公共管理伦理与公共行政伦理
1.2.1 公共管理伦理
1.2.2 公共行政伦理
1.3 反思研究现状与主题
1.3.1 对传统行政伦理的超越
1.3.2 公共管理伦理的研究现状
1.3.3 公共管理伦理的主题

2 理论渊源及其建构
2.1 公共管理伦理的理论缘起
2.1.1 “效率”标准与“公正”标准
2.1.2 “责任”的引入
2.1.3 平等标准的提出
2.2 公共管理伦理的理论演进
2.2.1 对自由裁量权与内部督查的探究
2.2.2 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争论
2.2.3 “共同利益”概念的提出
2.2.4 伦理标准转换成内部控制力量
2.3 公共管理伦理学科的诞生
2.3.1 公共管理伦理基础的确立
2.3.2 公共管理伦理的价值来源
2.3.3 公共管理伦理学科产生的标志

3 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
3.1 存在于价值领域的行政伦理
3.1.1 “实然”与“应然”
3.1.2 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
3.1.3 规范伦理与科学伦理
3.1.4 “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3.2 公共管理伦理研究方法的拓展
3.2.1 实证主义方法
3.2.2 后实证主义方法

4 效率导向及其困境
4.1 效率伦理标准的人性基础
4.1.1 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
4.1.2 数量的快乐
4.1.3 仅仅数量的快乐是不够的
4.2 好政府的伦理标准
4.2.1 功利主义伦理原则的逻辑起点
4.2.2 功利主义伦理原则的证明
4.2.3 政府行为的最高伦理标准
4.3 效率优先的伦理评价依据
4.3.1 效果论的评价依据
4.3.2 效果的计算与预测
4.3.3 从效果到效率
4.4 预测效果与追求效率的困难
4.4.1 政策制定中预测效果的不完全
4.4.2 政策执行中急功近利的价值选择

5 兼顾效率的公正导向
5.1 公正标准的人性基础
5.1.1 传统契约论的人性假设与平等理念
5.1.2 制定公正标准的“人”
5.2 承认差别的公正
5.2.1 选择公平正义原则的方法
5.2.2 公平正义原则的运用
5.2.3 公共管理行为的公正导向
5.2.4 正当与善的融合
5.3 效率与公正并重的现实伦理标准
5.3.1 效率导向的行政伦理标准
5.3.2 公正导向的行政伦理标准
5.3.3 效率与公正的融合

6 公共权力腐败与伦理监督
6.1 “权力腐败”的解读
6.1.1 权力腐败的界定
6.1.2 腐败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表现
6.1.3 对腐败的态度
6.2 权力腐败的结构性根源
6.2.1 行政权力的特征及其运行过程
6.2.2 不健全的政治制度
6.2.3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6.3 控制腐败的伦理途径
6.3.1 专门的立法监督
6.3.2 独立的伦理监督机构
6.3.3 社会道德环境与道德氛围
6.4 反思现实的权力监督体系
6.4.1 防治腐败途径的理论探索
6.4.2 我国政府的反腐败行动
6.4.3 伦理监督体系的缺失
6.4.4 有待建设的伦理监督机制

7 公共官员的道德理性能力
7.1 无限的道德理性能力
7.1.1 人的自由意志是一种特殊的道德能力
7.1.2 “单规”义务论的道德原则及其困境
7.1.3 从“单规理论”到“多规理论”
7.2 有限的道德理性能力
7.2.1 “代理转换”的行政责任行为
7.2.2 政府公共组织的制度设计与服从权威
7.2.3 服从是一种理性选择
7.3 角色冲突下的伦理困境及其超越
7.3.1 不充分的伦理责任
7.3.2 培养忠诚感的途径
7.3.3 超越角色冲突的伦理困境

8 责任与行政个体道德
8.1 行政个体的道德责任
8.1.1 责任与问责
8.1.2 集体行为道德责任的确认
8.1.3 行政责任的外部来源
8.1.4 行政责任的内部来源
8.2 行政个体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8.2.1 行政个体道德的形成
8.2.2 超越私人领域的责任
8.2.3 角色的创造与融合
8.3 超越私利的“非常”道德境界
8.3.1 作为道德选择的“检举”
8.3.2 检举的有效性与道德正当性
8.3.3 对检举者的道德与法律保护
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