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17806
  • 作      者:
    林可济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要进行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首先要回答的是:应该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看待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以及进行两者的比较?答案是非常明确的:要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当然,事情并不如此简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来正确对待中国哲学,正确对待西方哲学,并以正确的方法进行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比较。本书就是这种尝试的初步成果。全书共分10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的“合法性”与可能性、中国哲学发展纵横谈、中西哲学在历史上的交流、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等。
展开
作者简介
    林可济,1933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50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54~195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福建师范大学哲学教授。曾兼任福建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副主任、主任,管理学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等。校外曾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福建省科协委员、福建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国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等。主要学术著作有:《科技与文明》、《重要的思维法则——抽象上升到具体》(第二作者)、《信息社会理论辨析》、《中西哲学源流》、《研究》、《爱智篇——哲学学习探索40年》、《张世英哲学思想研究》等。主编学术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唯物辩证法范畴新探》、《科学悖论集》等。1992年10月起,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展开
内容介绍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中西哲学比较的重要视角》对中西哲学的渊源、发展脉络、哲学史观等进行了比较,作者借用张世英先生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两个层次”和“三个发展阶段”的观点,将“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作为重要视角,对中西哲学进行了论述和分析。书中从中西哲学史入手,探讨了中西哲学形成和发展的路径,以及相互交流的几个阶段,从不同侧面对中西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审美观等各个领域进行比较。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哲学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汉朝以后,就出现了儒、道、佛三家并存的局面。它们相互矛盾、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在唐朝还出现了三家合流的独特景象,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很罕见的。许多学者指出,与西方人相比较,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比较淡薄,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人的哲学意识太浓厚了。中国文化早在在殷周之际,就完成了从宗教向世俗的转变。孔子继承、总结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以“仁”为纲,较完美地177I答了本该宗教来回答的关于神、人的地位的问题,而欧洲自马丁’路德新教改革以后,从天国向人间的转变才开始。中国文化的早熟性给以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优点与不足。
    这里附带说一下,中国的儒家学说,本身就有着教化的功能。所以,有的学者把儒家学说称之为“儒教”。当然,也有的学者不赞成这个说法。笔者是其中之一。笔者认为,儒家与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还是不宜混为一谈。中国的士大夫中,有人可以醉心于道家学说,或佛家学说,但并不一定去履行道教或佛教的那一套教规,他们并不是道教徒或佛教徒。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中不仅出现了儒、道、佛三家并存的局面,而且儒学与道学长期并存、相互补充的实际,势必对古代士大夫、文人的心理结构的形成、人格的铸造与行为的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土壤上生长的士大夫、文人,他们一方面以儒家的积极人世精神,步人仕途,以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之价值;另一方面,又以道家超越功名利禄之淡泊胸怀,心游于无穷,以1771归于物我统一的精神家园。两者互相补充,在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处境,各有各的作用。闻一多在论及诗人孟浩然时说:“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①闻一多的话讲出了中国古代一般读书人的人生公式和必由之路:由学而仕,由仕而隐。仕与隐的矛盾,从某种特定的意义上说,反映着儒与道的矛盾。儒、道两家虽然都既讲实,又讲虚,但儒家的重点在实,道家的重点在虚。
展开
目录
自序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中西哲学比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哲学何为?
第二节 哲学与哲学史
第三节 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
第四节 中国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第五节 中西哲学比较的目的与方法

第二章 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的“合法性”与可能性
第一节 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
第二节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
第三节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卷上、卷下)
第四节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

第三章 作为中西哲学比较参照系的西方哲学史
第一节 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否定之否定
第二节 黑格尔的西方哲学史观
第三节 海德格尔的西方哲学史观
第四节 西方哲学的若干特点

第四章 中国哲学发展纵横谈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儒、道、佛是中国文化鼎足而立的三个支柱
第三节 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问题
第四节 中国哲学的若干特点

第五章 中西哲学在历史上的交流
第一节 中国哲学在西方的传播及其影响
第二节 西方哲学的传入及其影响
第三节 中西哲学交汇后引发的几场大论争

第六章 西方学者心目中的中国古代哲学
——以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普里高津为例
第一节 雅斯贝尔斯对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的评论
第二节 海德格尔何以赞赏老庄哲学
第三节 普里高津论向中国哲学寻求哲学支持

第七章 中国现代哲学家对西方哲学的回应
——以梁漱溟、冯友兰、任继愈、张世英为例
第一节 梁漱溟:《中西文化及其哲学》及其他
第二节 冯友兰:中西会通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与中西矛盾观的比较
第三节 任继愈:关于老子研究中的中西哲学观
第四节 张世英:近多年来,致力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第八章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
第一节 中西哲学的比较实质上是不同时代的比较,是古代与近代之别
第二节 中西方人在“实现自我”的方式上的差异
第三节 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近代哲学的若干比较(上)
第四节 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近代哲学的若干比较(下)
第五节 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若干比较

第九章 中西哲学在现代的融合与会通
第一节 季羡林先生关于“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论述
第二节 “李约瑟难题”再思考:现代自然科学为什么出现在西方?
第三节 实现中西哲学会通的两种路径
第四节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现代性诉求

第十章 余论:哲学与人生——兼谈科学、道德、审美、宗教四者关系
第一节 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二节 理性与信仰
第三节 中西哲学对真善美之不同理解
第四节 科学与宗教、美育与宗教的复杂关系
第五节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