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邓小平大决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862081
  • 作      者:
    陈克鑫,叶健君主编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邓小平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而其放射夺目光辉的决策思想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南,以真实可信的史料为基础,运用纪实的写作方法,对邓小平在各个历史时期所作出的重大决策的具体过程进行了客观而生动的记述和分析。
展开
内容介绍
  1.李明瑞在广西是个叫得响的人物:一方面蒋介石高官厚禄拉拢他,一方面邓小平语重心长规劝他。起义前的这场“抢帅”较量,邓小平胜利了
  2.日军疯狂“围剿”根据地,邓小平献计左权:“面向交通线。”果然,正是这个“五字锦囊”,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3.邓小平指挥部队逐鹿中原,屡克重镇,蒋介石大为紧张,他反复告诫白崇禧:“刘邓二匪,是极其狡猾的,他们两个人长着三只眼睛,看得很远很远。”
  4.人称蒋介石的“长蛇阵”可攻可防,布局巧妙。邓小平技高一筹,拟定“夹其额,揪其尾,断其腰”的灵活战法,硬是把“长蛇”耍弄得七零八落
  5.“四人帮”祭起“反经验主义”的黑旗,向全面整顿发难.在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疾言厉色,剑指江青:“你懂什么!”
  6.邓小平说,全面整顿要横下一条心,敢于摸老虎屁股:“管你是谁,六十岁的老虎屁股也好,二三十岁的老虎屁股也好,都得摸,一摸,就见效了。”
  7.邓小平召见刘西尧,严肃指出:“你们的思想没有解放出来:你们管教育的不为广大知识分子说话,还背着‘两个估计’的包袱,将来要摔筋斗的。”
  8.要不要为刘少奇平反?以邓小平等人为一方,以华国锋等人为一方,两军对垒,各执一词?邓与华进行面对面的交锋之后,华国锋才转过弯来,同意为刘少奇平反
  9.邓小平为决议画龙点睛,4000名高级干部对决议评头品足,政治局扩大会议多次讨论,100多位民主党派代表畅所欲言,终于拿出了一个国内外高度关注的文稿
  10.四个特区分别摆在港、澳、台旁边,是邓小平独具匠心的设计11.“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蕴含着邓小平的深谋远虑
展开
精彩书摘
  其三,大别山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老革命根据地。早在党的创立时期,这里就开始有党的活动,并较早建立了党的组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这里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红军部队。今天的新县县城就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大别山经历了长期革命斗争的洗礼,具有深厚的革命基础,有党组织和游击队坚持斗争,便于我军立足生根。
  其四,大别山乃至中原地区,地域广阔,山川交织,水泊棋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国民党进行内战的重要兵源、饷源、粮源搜刮地。我军占据大别山区,敌之兵源、饷源、粮源即为我所用,这样,不仅保护了解放区的经济,而且缩小了敌之人力、物力资源。
  为了实现经略中原的战略计划,党中央和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即由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跃进大别山,由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豫皖苏鲁地区,由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挺进豫西,三军配合作战;另以陕北解放军出击榆林,调陕北敌军北上,以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把进攻山东之敌引向渤海边,便利三军行动。
  邓小平对中央的这一战略部署,在思想上并不感到突然,而且有意料之中、不谋而合的感觉。作为晋冀鲁豫战区的主官之一,他怎能不了解全国的战争局势呢?在经过一年多的作战后,国共两方的军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已由内战开始时的430万人,降为370万,其正规军只有150万,在整个战场上的机动兵力已大为减少,后方甚显空虚。且由于迭遭失败,士气低落,军心动摇。与之相反,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经从内战爆发时的120万人,上升到195万。由于解放区后方巩固得很,不需要分兵把守后方城市,也不需要分兵保卫战争供应线,这样在战场上的机动兵力就优于对方。在武器装备方面,人民解放军完全得了美国人的便宜……从蒋军手里缴获了大量的美援物资和弹药,其战略战术也有很大的提高。由于在解放区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战争的倾力支持。
  基于上述的种种情形,邓小平和刘伯承都从中敏锐地意识到: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越来越成熟了。但他俩没有想到,党中央这么快地确定了大兵团跃进,下决心不要后方,从敌区纵深长驱直入的方针。按照他俩的计划,晋冀鲁豫野战军应在6月内起码做25天以上的休整,以从各个方面缓过一口气来。
  自从上党战役以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先后进行了邯郸、陇海、定陶、巨野等十大战役,十战十捷,打得晋冀鲁豫战区内的蒋军一败涂地。最后的一场战役是豫北攻势,自4月上旬起,连克延津、濮阳等5座县城,扫清了新乡至安阳以东的所有敌军。接着攻打滑县、淇县、浚县,将攻占目标锁定在豫北重镇汤阴。整个战役持续到5月下旬,至5月28日才打下汤阴,生擒国民党军整编第三纵队司令孙殿英。战后仅仅4天,中央军委就发来这样的电令,怎能不让邓小平、刘伯承感到突然呢?
  这半年以来,野战军虽然十战十捷,歼灭敌军有生力量13万以上,缴获了多得难以计数的武器装备,但是胜利来得并不容易。每一场战役,都打得非常艰苦,自身的伤亡也不小,无论是兵员还是战略物资补给,都需要一定的休整。
  以上就是邓小平、刘伯承对中央的电令考虑了那么久,以致思想上踌躇难定的原因。
  将近下午5时,一连抽了十多支烟的邓小平,扔掉手上的一个烟头,长长地吐出烟气,心情沉重地说:“唉,缓一口气都没得机会哟。”
  刘伯承对他的这句话,已是听过了一遍。中午12时,在李达将电报送到他手上时,他看后就说了这么一句。
  刘伯承听到这儿,回道:“中央和毛主席钻的就是蒋介石的空子嘛。”
  刘伯承话有所指。邓小平当然明白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在这种时候的战略构想。
  蒋介石在晋冀鲁豫战场上接连损兵折将后,利用黄河故道天险,与刘邓大军形成对峙局面,转而把进攻的重点转向山东和陕北两解放区。蒋氏的如意算盘是:把山东解放军赶到黄河以北,把陕北解放军和中共中央机关逼到黄河以东,再逐一解决。为了防止刘邓大军南攻,于3月9日悍然将黄河引归故道,声称用黄河之水加上40万大军,将刘邓军队阻挡在黄河以北动弹不得。刘伯承把蒋介石的这一战略形容为“哑铃战略”,说这就像哑铃,两头粗,中间细,像铁钳,钳铰是它的要害和弱点。
展开
目录
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决策
◆化名邓斌的邓小平,受中共中央派遣,坐镇南宁。他力拒“左”倾主张,精心运筹广西的“将变”与“兵变”
◆俞作柏、李明瑞起兵反蒋失败,革命形势逆转。邓小平当机立断,把我党掌握的武装力量拉出南宁,挺进左右江地区
◆李明瑞在广西是个叫得响的人物:一方面蒋介石高官厚禄拉拢他,一方面邓小平语重心长规劝他。起义前的这场“抢帅”较量,邓小平胜利了
◆百色起义那天,五万人翘望主席台,怎么也找不到红七军的创始人、起义的主要指挥者邓小平。他去哪里了?事后才解开这个谜

开辟太行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决策
◆王明提出两个“一切”。邓小平大惊: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不就是因为我们党放弃了领导权、没有自己掌握的军队而吃了大亏吗?邓小平说:“共产党领导抗战,当仁不让。”
◆日军疯狂“围剿”根据地,邓小平献计左权:“面向交通线。”果然,正是这个“五字锦囊”,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部队中有没有消极麻木倾向,邓小平明察秋毫。他著文提醒某些领导人:“谁要是忽视了这个事实,那不仅是麻木,而且是罪过。”
◆根据地推行“三三制”政权,并非一帆风顺。在“党权高于一切”的鼓噪声中,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以党代政”、“以党治国”
◆邓小平的“精兵简政”,一片爱民之心。曾在国民党政府中任过职的参谋说:“经过仔细观察,深感共产党、八路军是真正做到了‘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
◆邓小平提出“生产自救”,大长军民志气,大灭敌人威风。日军拿“经济封锁”吓人,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挺进大别山的决策
◆作为晋冀鲁豫战区的指挥官,邓小平对全国战局了如指掌。他关于经略中原的战略部署,与毛泽东不谋而合/049
◆邓小平率部强渡黄河,蒋介石得知大惊失色。他寄予厚望的可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竟在一夜之间荡然无存/054
◆六条大河横亘征途,十万敌军追堵拦截,情势万分危急。大智大勇的邓小平果断决策:全军听命,决战汝河
◆邓小平指挥部队逐鹿中原,屡克重镇,蒋介石大为紧张,他反复告诫白崇禧:“刘邓二匪,是极其狡猾的,他们两个人长着三只眼睛,看得很远很远。”

指挥两大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的决策
◆毛泽东交待邓小平:“中原大势,国共都志在必得,华东和中原的部队都交给你指挥了。”邓小平严肃作答:“受命了,事关全局,当仁不让。”
◆人称蒋介石的“长蛇阵”可攻可防,布局巧妙。邓小平技高一筹,拟定“夹其额,揪其尾,断其腰”的灵活战法,硬是把“长蛇”耍弄得七零八落
◆黄维被围,中央致电邓小平:“此一成就,深堪庆贺”。邓小平却严肃如常,亲自向党中央写报告,既报喜,也报忧。这应了他一句名言:“把干军万马都置于党中央视线之下。”
◆淮海战役震惊中外。远在千里之外的斯大林,对即将出任驻华大使的尤金说:“淮海战役打得好,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主政大西南的决策
◆进军西南,干部奇缺,中央心急如焚。深谋远虑的邓小平提议:动员一批京津沪学生,组建“西南服务团”。毛泽东开颜一笑:“好,这是一着妙棋。”
◆邓小平运用“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战略方针平定川黔,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蒋介石做梦也不会料到,他的得意门生宋希濂竞成了人民解放军的俘虏
◆对邓小平果断作出经营西南的一系列决策,毛泽东致电高度评价:“你们路线正确,方针适当,成绩极大,甚为欣慰。”

和平解决西藏问题的决策
◆刚刚抵达莫斯科的毛泽东,给邓小平等人发来加急电报,称:考虑二野征尘未洗,又给以入藏任务,甚感为难。邓小平复电毛泽东:“主席不必犹豫,二野是烧红了的毛铁,越打越坚牢。”
◆善于做政治工作的邓小平,把进藏指战员都鼓动起来了。张国华率部集体宣誓:“坚决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计幸福的花朵开谝全西藏。”
◆邓小平挑灯伏案,执笔草拟与西藏当局谈判的十条政策,迅速发给中央。毛泽东甚为满意,全文除增加了七个字,其他地方只字未改
◆和谈一波三折,邓小平忍无可忍,随即拟订“昌都战役”作战计划。毛泽东复电表示赞同:“这是一个‘以和为上,以打促谈’的精妙部署。”

实施全面整顿的决策
◆“要从大局出发,解决问题不能拖。”邓小平言辞铿锵,句句如锤。他以铁路运输为突破口,拉开了全面整顿的序幕
◆“四人帮”祭起“反经验主义”的黑旗,向全面整顿发难。在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疾言厉色,剑指江青:“你懂什么!”
◆邓小平说,全面整顿要横下一条心,敢于摸老虎屁股:“管你是谁,六十岁的老虎屁股也好,二三十岁的老虎屁股也好,都得摸,一摸,就见效了。”
◆全面整顿,势必否定“文化大革命”,这是毛泽东万万不能容忍的。于是,再次下台的厄运正一步步逼近邓小平

恢复高考崩度的决策
◆邓小平对教育现状忧心如焚。他同王震、邓力群谈话时指出:“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推倒‘十六字’方针,建议恢复高考。”查全性的发言语惊四座。邓小平表态:“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今年下决心按要求招生。”
◆邓小平找王海容、唐闻生,了解毛泽东生前同她们谈教育问题的真实情况,“四人帮”捏造“两个估计”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从而彻底搬掉了恢复高考制度的拦路虎
◆恢复高考的消息一传出,整个社会一片沸腾。作家胡风当时还在狱中,他的儿子张晓山
……
围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决策
平反冤假错案的决策
全面改革开放的决策
出台“历史决议”维护全党团结的决策
构造中国现代化的具体蓝图
创设经济特区的决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决策
百万大裁军的决策
从“三分世界”到“多极格局”的决策
“一国两制”解决祖国统一的决策
实现中央领导集体顺利交接的决策
1992视察南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决策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