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079841
  • 作      者:
    顾保孜撰文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中一批影像音度曝光面世,一批影像音度还原色彩,近二百幅珍贵历史照片清晰载入!回顾共和国风雨岁月,再现毛泽东暮年人生!
展开
作者简介
  顾保孜,1957年生,祖籍江苏。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学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从事专业创作近20年,被出版界誉为“红墙女作家”。她写作的领袖题材作品不仅为国内读者所熟悉和喜爱,也深受海外读者的欢迎。
  主要作品:《红墙里的瞬间》获1992年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1994年第三届当代军人喜爱的军版图书一等奖。《纳粹集中营的中国女孩》获1995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铁血N4A》获1996年“中国图书奖”、首届解放军图书奖。《我的父亲朱德》获1996年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红镜头》(上、下册)获1998年辽宁省优秀图书特等奖,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1999年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首例注册商标图书。《超越血缘之爱》被收进全国中小学生书库。还著有《生死两极的追问》《实话实说红舞台》《伟人凡影》《知情者说》《中南海人物春秋》等文学纪实专著作品。
  电影作品《相伴永远》编剧之一,该片获2000年度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编剧奖,2001年“五个一工程奖”。电视连续剧《罗荣桓元帅》编剧,该剧获2002年解放军电视剧“金星奖”。电影《风起云涌》编剧之一,该片获2005年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首度集中描写了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历程。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载入了近200幅图片,它们全由中南海摄影师杜修贤拍摄,其中很多图片都是首次公开发表,并进行了首次色彩还原。作者通过大量的采访,结合图片,记述毛主席最后七年的工作和生活故事。
  作者顾保孜另一新作《毛泽东正值神州有事时》也在热销中。
展开
精彩书摘
  1970年3月的北京,春风拂面,暖意融融。又是一个桃红柳绿,迷人而清新的季节。
  不过那时候的北京城远没有今天繁华和喧闹,大马路上很少出现塞车与拥挤,清一色的灰色建筑和低矮房屋在人们视线里已习以为常。虽然“文革”的高温已经在“祖国河山一片红”中降下许多,可马路边那些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大幅宣传画依然给人眩目的色彩,硬邦邦的人物形象和火药味浓烈的大标语让这个古老历史都市充满了“文化大革命”偏激且昂扬的气息。
  人们驻足天安门城楼前,漫步天安门广场上,或者跻身在长安街滚滚自行车洪流之中,没有谁会去想象近在咫尺的人民大会堂里正在发生的事情,也不会估量到它们会给明天的中国政坛带来什么影响……
  人民大会堂,这个象征中国政权的著名建筑物,正如其气势恢宏、庄重威严的建筑风格一样,一系列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孕育于此,诞生于此,也终结于此。
  1970年开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就在此召集了政治局会议。他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开始进行修改宪法和四届人大的筹备工作。政治局会议成立了两个小组,一个是由周恩来、张春桥、黄永胜、谢富治、汪东兴组成的四届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事宜工作小组;再一个是由康生、张春桥、吴法宪、李作鹏、纪登奎组成的负责修改宪法的工作小组。
  毛泽东从1969年底外出到武汉长沙等地视察,至今未归。但他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注意力依然集中在北京,并以他的绝对权威决定着中央的决策。
  九大以后,毛泽东认为“文化大革命”已进入“扫尾”阶段,政府工作和经济工作都应恢复正常秩序。“文化大革命”发动时期的一些做法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转变。那么在适当的时候就需要召开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64年底召开的,相距已有六个年头……于是,1970年3月8日,远在长沙的毛泽东将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派回北京,传达他提议召开四届人大的意见。
  毛泽东此时提议召开四届人大,是他继召开九大之后,采取的又一个大的动作,也是他“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政治步骤之一。
  这一年,毛泽东77岁,他的威望如同他的年龄一样成正比上升,身体状况却与年龄成反比下降,许多老年人的疾病开始显露,老年人的思维模式也开始“侵入”他的精神世界。尽管这些还是老人体征的初期阶段,但已在许多政要事务上初露端倪,包括“文革”的发动和推进……
  筹备召开四届人大遇到了第一个问题。如果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国家要设国家主席一职。而国家主席刘少奇已被“文革”的狂风暴雨打翻在地,于1969年11月在河南开封含冤离世。
  那么即将召开的四届人大,是毛主席重新担任国家主席,还是由他人来担任国家主席呢?这个问题让毛泽东颇为踌躇。也许是先前他和刘少奇“两个主席”不愉快的往事挥之不去,他自己既没有重新担任这个角色的愿望,又不放心把这个职位交给其他人——包括他“钦定”的接班人林彪。
  当然,这个问题没有难倒毛泽东。这位与众不同的杰出政治家,以他特有的方式为历史留下了别样的一笔。
  汪东兴飞抵北京,将毛泽东的意思带到了人民大会堂,带到政治局委员面前。汪东兴如是传达:要开四届人大,选举国家领导人,修改宪法,政治局要立即着手做准备工作。国家机构究竟设不设国家主席要考虑,要设国家主席由谁当好,现在看来要设主席只有林彪来当,但我的意见是不设为好。
  汪东兴传达完后不等大家讨论,便散会了。
  如此简单的几句话,大家可能一下子回不过味道。“但我的意见是不设为好。”这句至关重要也是最贴近毛泽东真实想法的一句话,但没有引起政治局委员们的足够重视。
  第二天即3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正式开始了修改宪法的准备工作。
  很快修宪小组成员陈伯达与张春桥在起草宪法修改方案中,产生了分歧与争论。陈伯达主张应当放入有关国家主席的条文,张春桥则主张删去原有的有关国家主席的条文。
  毛泽东委托汪东兴带回北京的意见,却让远在苏州休养的林彪看到了希望。
  他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是毛泽东。1959年4月,当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代表会议举行时,毛泽东声言为了集中精力考虑一些重大问题,决定辞去国家主席职务,刘少奇当选为第二任国家主席。1964年12月下旬至1965年初,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刘少奇又一次当选为国家主席。刘少奇1966年11月冤死开封,意味着国家主席就处于了空缺的状态。
  谁继任国家主席呢?
  按照当时的政治形势,只有两人可担此任:要么毛泽东,要么就是林彪。
  毛泽东早在1958年就提出不当国家主席,如今年岁更大了,难道还会重新担任此职?如果毛泽东不当国家主席,则非他林彪莫属了!
  ……
展开
目录
1970第一章 双剑交锋
1970年春天,毛泽东提议筹备召开四届人大,在是否设立“国家主席”之职的问题上,他与林彪分歧凸现……1971

第二章 亮出底牌
林彪对中央批陈整风运动采取“不表态、不参加、不讲话”的姿态。这三个“不”,加剧了毛泽东与他之间的矛盾……1972

第三章 国门洞开
林彪事件,令毛泽东心灵受到重创,从而加速了他衰老的速度。新年刚过,毛泽东得到了陈毅病逝的消息……1973

第四章 时不我待
开年第一天,政治风标转向。批林整风的重点是批判反革命修正主义的“极右实质”,否定了周恩来批极“左”思潮的做法。十三天后,周恩来的身体出现危情……1974

第五章 重振旗鼓
一开年,“一·二五”大会在首都体育馆召开。一场借助批林批孔的名义,实质指向周恩来的闹剧迅速席卷全国……1975

第六章 艰难执政
1月5日,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10日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15日又被任命为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四届人大召开,周恩来把接力棒传递给了邓小平……

第七章 星落长河
毛泽东十年前书写的两首词作1976年的第一天被公开发表。在元旦社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高调中,周恩来燃尽了生命之火,永远地合上了眼睛……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