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型机载作动系统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731821
  • 作      者:
    孙卫华,胡贵彦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物资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孙卫华,2005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与测控工作。
    胡贵彦,2001年获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机械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工学),2005年获该大学生产·信息专业博士学位(工学),现任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物流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分析与诊断等研究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新型机载作动系统研究》主要提出了转速调节、排量调节和转速-排量复合调节三种智能泵实现模式,更好地实现了智能泵四种工作方式(恒流量、恒压力、恒功率和负载敏感),其中,转速-排量复合调节模式在保证智能泵效率的前提下,又使其动态特性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在此基础上,运用了优化技术、多模式复合控制,解决了大功率电液伺服系统中效率和快速性的矛盾,保证了系统的高效率和良好的动态特性。
展开
精彩书摘
    1.3.2 液压系统节能措施
    根据液压系统无效功率产生的原因,提高液压系统效率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选用节能元件
    在元件的选用方面应尽量选用高效率、低能耗的元件。如选用效率较高的功率匹配控制的轻型变量柱塞泵,这种泵可以根据负载的需要改变流量的压力,大大节约能源的损耗;选用集成阀以减少管路连接的压力损失;选择压力损失比较小,可连续控制的比例阀;用晶体管、集成电路替代原来的继电器可大大降低能耗。
    2.提高液压回路匹配效率
    液压设备的能量消耗在不同工况时往往有很大的差别。其中,供过于求,即液压泵的输出流量过剩和压力过剩,是造成系统效率降低的根本原因。所以提高液压系统匹配效率是节能的最有效办法
    3.优化液压系统结构布局
    从优化设计液压系统原理着手,在满足全部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选出元件数量最少、管路段数和接头最少的最佳方案。在系统结构布局上采用组合化、集成化结构,或选用叠加阀来简化管路、缩短流道
    4.能量回收
    液压系统节能的另一途径就是实行能量回收。其关键环节是能量转换器,它的效率高、造价低,能流便于控制。如液压系统中有飞轮或蓄能器就可得到较好的效果,有效地降低设备的功率。其中,蓄能器的合理利用,对系统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1.3.3机载液压系统节能技术对现有的机载液压系统而言,执行机构的效率要相对高于泵源系统的效率,绝大部分的功率损耗是由泵源产生的或与泵源的工作形式有关,因此,飞机液压系统的节能研究主要是针对泵源展开的。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未来战斗机对机载作动系统的要求
1.2 未来战斗机液压作动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
1.3 液压节能技术的发展概述
1.3.1 液压系统效率分析
1.3.2 液压系统节能措施
1.3.3 机载液压系统节能技术
1.4 功率电传机载作动系统的研究现状
1.4.1 功率电传作动器设计研究计划
1.4.2 EPAD研制的三种典型的作动器
1.4.3 国外研究机构的研究现状
1.4.4 国内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2 智能泵结构形式及实现模式研究
2.1 机载液压系统对智能泵源提出的要求
2.2 智能泵与飞控系统的关系
2.3 智能泵结构形式选择
2.3.1 智能泵主要结构形式
2.3.2 智能泵结构方案
2.4 智能泵实现模式
2.4.1 排量调节模式
2.4.2 转速调节模式
2.4.3 转速-排量复合调节模式
2.5 智能泵源试验系统的总体方案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驱动系统结构及其静动态特性分析
3.1 泵源驱动系统的形式
3.2 智能泵源驱动系统方案
3.2.1 泵控液压马达速度伺服系统
3.2.2 阀控液压马达速度伺服系统
3.2.3 阀泵联合控制液压马达速度伺服系统
3.2.4 方案比较
3.3 电液速度伺服系统静态特性分析
3.3.1 串联阀控液压马达速度伺服系统
3.3.2 并联阀控液压马达速度伺服系统
3.4 电液速度伺服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3.4.1 串联阀控液压马达速度伺服系统
3.4.2 并联阀控液压马达速度伺服系统
3.5 电液速度伺服系统静动态特性比较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功率电传作动系统方案研究及系统建模仿真
4.1 电机一泵复合控制作动器的建模
4.1.1 无刷直流电机的建模与仿真
4.1.2 变量泵伺服变量机构的建模及仿真
4.1.3 电机-泵复合控制作动系统的建模
4.2 电机-泵-阀复合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及理论分析
4.2.1 电机-泵-阀复合控制并联式作动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4.2.2 电机-泵-阀并联式复合控制作动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4.2.3 电机-泵-阀并联式复合控制作动系统的仿真研究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电机-泵复合控制作动系统的相乘非线性研究
5.1 非线性控制方法
5.1.1 非线性控制的古典方法
5.1.2 非线性的现代控制方法
5.2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和最优二次型基本理论
5.2.1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理论
5.2.2 最优控制的基本理论
5.3 基于反馈线性化的最优控制在电机-泵复合控制作动系统中的应用
5.3.1 电机一泵复合控制系统的仿射非线性方程建立
5.3.2 仿射非线性系统的相对阶、线性化和零动态
5.3.3 反馈控制器的设计及其稳定性
5.3.4 运用二次型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
5.3.5 系统仿真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电机-泵复合系统的协调控制
6.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理论
6.1.1 算法思想
6.1.2 PsO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6.1.3 PSO算法流程
6.1.4 基于MATLAB的算法流程
6.1.5 PSO算法的应用
6.1.6 实例
6.2 PSO算法的改进-l
6.3 电机一泵复合系统的协调控制
6.3.1 电机一泵复合系统的模糊控制
6.3.2 电液复合系统的建模
6.4 粒子群算法优化电液复合作动系统
6.4.1 适应度函数
6.4.2 约束条件
6.4.3 PSO算法步骤
6.4.4 仿真分析
6.5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电机-泵复合控制作动系统的PID控制
6.5.1 PID控制
6.5.2 适应度函数的选取和PID参数范围的确定
6.5.3 MPSO算法
6.5.4 仿真分析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自适应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
7.1 引言
7.2 传统滑模变结构控制的理论基础
7.2.1 线性变结构系统的一般性质
7.2.2 设计变结构控制的基本步骤
7.2.3 变结构控制中实现到达条件的趋近律
7.2.4 多输入线性变结构系统的递阶控制
7.2.5 变结构控制中切换函数的设计
7.2.6 自由递阶控制及其简化
8 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泵并联作动系统的研究
9 基于PXI总线的电机-泵复合控制实验研究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