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15463
  • 作      者:
    刘佳燕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刘佳燕,1979年生于湖南长沙市。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与谁机专业博士,现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30多项国家和省市级重要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并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竞赛佳作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一等资助金等奖项。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规划与研究、社区规划与住房政策、社会影响评价、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针对当前国内物质空间规划中“见物不见人”的突出问题,构建我国特定转型背景下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框架,旨在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重新引入城市规划的核心领域,为规划工作从理念、程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系统性的改进策略,并就框架中的若干核心技术要点展开深入探讨。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作为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学交叉领域研究成果,可供城市管理和决策部门、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的工作者、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以及城市规划、建筑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在我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近年来,城市经济、人口和空间规模都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7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11.4%,连续六年维持增长率高于9%;全国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的36%提高到45%,平均每年约有超过1800万外来人口涌人城市;全年批准新增建设用地39.50万公顷,与2006年相比,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增加2.05%,水利设施用地增加0.37%。
    同时也应看到,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重要形式,城市不仅是城市用地扩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承担者,也是社会繁荣的核心载体。然而,相对于当前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组织、社会事业投入以及管理体制的发展却缓慢且滞后(陆学艺,2003)。这种不协调的发展状态,导致许多发展的外部溢出性对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逐渐加剧,暴露出贫民窟、交通拥挤、城市犯罪、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和设施短缺等诸多社会问题,有些甚至成为城市社会矛盾的焦点。如近年来日益增多的拆迁纠纷,有可能因为处理不当而演变成对抗性的冲突或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同时,城市管理也面临着大量极富挑战的新任务,如社区建设、流动人口的吸纳与管理等。对此,单一的经济增长观,或是容纳了环境因素的可持续发展观,都难以很好地承担处于转型之中的城市发展的全部内涵。
    城市发展的实践历程显示,市场力量的增长或经济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带来城市社会整体的发展。
展开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1.1.2 转型背景下社会结构分化带来的挑战
1.1.3 和谐社会强调完善政府公共职能
1.1.4 规划工作中社会理想重任的反思
1.1.5 规划学科发展需要理论方法的扩充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 社会规划研究框架的建立
第2章 社会规划引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1 社会规划的缺失和反思
2.1.1 空间规划的复兴
2.1.2 空间规划的局限性
2.1.3 城市规划领域关于社会规划的初步探索
2.2 从规划本体论看社会规划引入的必然性
2.2.1 城市规划目标的迷茫
2.2.2 横贯百年规划史的社会关怀思想
2.2.3 城市规划本质的重申呼唤社会规划的引入
2.3 从规划认识论看社会规划引入的重要性
2.3.1 从空间决定论到规划作为协调手段
2.3.2 规划技术体系中亟须加强社会学认知
2.3.3 社会.空间认识论对于完善规划学科的重要性
2.4 从规划方法论看社会规划引入的迫切性
2.4.1 规划研究忽视社会运行规律
2.4.2 规划制定缺乏社会指标
2.4.3 规划策略亟待解决社会问题
2.5 整合社会规划实施机制的现实需求
2.5.1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中的政府缺位现象
2.5.2 社会相关职能机构设置中的条块分割问题
2.5.3 现代城市的规划管理要求整合社会规划实施机制

第3章 国内外社会规划发展评述
3.1 社会规划的发展历程
3.1.1 起源期:面向贫困问题的社会服务规划(19世纪末至1930年代)
3.1.2 繁荣期:国家推动下的社会干预行动(1930年代至1980年代)
3.1.3 转型期:关注社会公正的地方协作规划(1980年代至今)
3.1.4 小结
3.2 社会规划的概念辨析
3.2.1 社会规划并非规划“社会”
3.2.2 以福利政策为核心的防御式社会规划
3.2.3 以社会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式社会规划
3.2.4 以地方协作为核心的新型社会规划
3.2.5 小结
3.3 社会规划与相关概念
3.3.1 社会规划与经济规划
3.3.2 社会规划与社会政策
3.3.3 社会规划与社会工作
3.3.4 社会规划与社区组织
3.4 社会规划的工作领域
3.5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规划内容

第4章 城市规划中社会规划研究框架的建立
4.1 转型背景下社会规划的定位研究
4.1.1 规划职能: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福利发展手段
4.1.2 规划对象:有明确行政职能边界的社会功能领域
4.1.3 规划手段:基于综合理性的政策干预
4.1.4 规划平台:城市作为重要层级
4.2 整体研究框架的构成及特点
4.2.1 作为城市规划体系的补充性框架
4.2.2 “核心-外围”的循环模式
4.2.3 社会研究与规划应用的融合:“诠释.干预”
4.2.4 研究框架中的灵活组合模式
4.3 基于社会-空间辩证关系的规划视角
4.3.1 社会-空间辩证视角下的城市规划
4.3.2 空间社会性的再现
4.3.3 再现的空间权利
4.4 综合式社会规划的核心内容
4.4.1 保障生活质量的基本主题:健康、安全和住房
4.4.2 营造宜居环境的可持续手段:教育和文化休闲
4.4.3 实现社会和谐的规范准则:公正、参与和社会整合.

第二部分 研究框架的核心技术要点
第5章 规划任务的界定
5.1 边界性问题的界定
5.2 价值观和优先权的选择
5.2.1 价值选择的核心地位
5.2.2 城市规划中的价值取向
5.3 社会目标体系的设定
5.3.1 社会目标的体系架构
5.3.2 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社会目标
5.3.3 城市规划中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
5.3.4 城市规划中常用的社会指标分类
5.4 社会问题的界定
5.4.1 问题界定的先决性作用
5.4.2 问题界定的主要特征
5.4.3 城市规划中的重大社会问题

第6章 社会研究
6.1 社会分析
6.1.1 基线状况研究
6.1.2 社区观察与社会咨询
6.1.3 公众参与的意义与形式
6.2 社会需求研究
6.2.1 问题的提出
6.2.2 “需求-服务-规划”的系统性研究框架
6.2.3 社会需求研究的主要环节
6.3 社会预测
6.3.1 社会预测的理论争议对规划应用的启示
6.3.2 社会预测的任务和方法
6.3.3 跨越“诠释-干预”循环的社会预测

第7章 综合式社会规划策略的制定
7.1 健康规划
7.1.1 传统的医疗卫生规划
7.1.2 “健康”概念的发展
7.1.3 健康规划的主要任务
7.2 安全规划
7.2.1 以灾害预防为核心的城市安全规划
7.2.2 以城市犯罪预防为核心的社会安全规划
7.2.3 安全规划的主要策略
7.3 住房规划
7.3.1 新时期住房规划的重要地位
7.3.2 住房规划的主要任务
7.3.3 公共住房供给的主要原则
7.4 教育规划
7.4.1 教育规划的社会意义
7.4.2 教育规划的主要任务
7.5 文化和休闲规划
7.5.1 规划内容的界定
7.5.2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7.5.3 文化景观规划
7.5.4 文化休闲规划
7.6 面向社会公正和社会整合的规划策略
7.6.1 面向社会公正的规划策略
7.6.2 促进社会整合的规划策略
7.7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的协调规划
7.7.1 现状规划中的主要问题
7.7.2 明确政府职能,发展多方协作机制
7.7.3 应对社会分化,实现多元分异供给
7.7.4 选择开发模式,引导城市有序发展
7.7.5 界定设施层级,构建多级服务网络
7.7.6 综合协调布局,优化联合开发模块

第8章 社会影响评价与过程监控
8.1 社会影响评价
8.1.1 社会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意义
8.1.2 城市规划中社会影响评价的模式选择与特点
8.1.3 社会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
8.1.4 社会影响要素的研究框架
8.1.5 社会影响评价与其他影响评价的衔接机制
8.2 社会规划的过程监控和评估
8.2.1 过程监控和评估的基本概念
8.2.2 社会福利的评估方法
8.2.3 两类典型问题的评估:参与和性别

第三部分 城市规划中社会规划的实施机制
第9章 社会规划的实施机制
9.1 社会规划的管理体系
9.1.1 社会规划层级管理体系的构成
9.1.2 社会规划的职位设置和协调机制
9.1.3 社会规划者的工作形式和主要职责
9.2 社会规划的编制体系
9.2.1 社会规划报告的编制程序和方法
9.2.2 社会规划报告的编制形式
9.2.3 社会规划报告的基本内容
9.3 社会规划的教育体系
9.3.1 社会规划的专业发展历程
9.3.2 社会规划学科的教育模式分类
9.3.3 职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技能

第10章 结语
10.1 研究总结
10.2 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