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在我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近年来,城市经济、人口和空间规模都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7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11.4%,连续六年维持增长率高于9%;全国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的36%提高到45%,平均每年约有超过1800万外来人口涌人城市;全年批准新增建设用地39.50万公顷,与2006年相比,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增加2.05%,水利设施用地增加0.37%。
同时也应看到,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重要形式,城市不仅是城市用地扩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承担者,也是社会繁荣的核心载体。然而,相对于当前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组织、社会事业投入以及管理体制的发展却缓慢且滞后(陆学艺,2003)。这种不协调的发展状态,导致许多发展的外部溢出性对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逐渐加剧,暴露出贫民窟、交通拥挤、城市犯罪、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和设施短缺等诸多社会问题,有些甚至成为城市社会矛盾的焦点。如近年来日益增多的拆迁纠纷,有可能因为处理不当而演变成对抗性的冲突或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同时,城市管理也面临着大量极富挑战的新任务,如社区建设、流动人口的吸纳与管理等。对此,单一的经济增长观,或是容纳了环境因素的可持续发展观,都难以很好地承担处于转型之中的城市发展的全部内涵。
城市发展的实践历程显示,市场力量的增长或经济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带来城市社会整体的发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