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不是我,是风:劳伦斯妻子回忆劳伦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1176302
  • 作      者:
    (英)弗里达.劳伦斯著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作品必须和他的生活放在一起看,孔子、屈原、尼采、斯宾诺莎等等如此,劳伦斯也是这样。
  ★若想更清晰地阅读劳伦斯的作品,领会其中的意思,必须要了解他的生活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劳伦斯的作品中,有大量的自我生活的写照,他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多半有弗里达的身影,他的散文中的观点完全是他惯常的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
  把这本《不是我,是风》的传记与劳伦斯本人的散文选集《在文明的束缚下》一起出版真是太好的事情了!可以让读者两书并读时,清晰而深切地领悟劳伦斯其人、其言。
  在劳伦斯的散文中,他反复想要表达的就是生命的活性,灵魂与本能的自由,应该诚实于人的本质,男人忠诚于自己的男性本质,女人忠诚于自己的女性本质,男人与女人、人与人、人与环境这间发生内在而自然的关系,真正活生生的关系,否则就是背叛生命。他散文的内容是那么健康、那么光明、那么纯洁、那么精深,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充满赤诚的热爱与激情。那么他的生命、他的生活呢?他是如何爱上一位有“脑袋里的性”的有肤之发,如何私奔,如何双双旅行在欧洲、美洲、澳洲、亚洲的大地上,生活在海边、山林、高原、湖畔、牧场及城市中?如何爱他的妻子并与家人、朋友们真挚地交往,与世界各地的人与环境发生真切而自然的关系,如何强有力地以纯净的心灵、敏锐的感知和强烈的表达愿望来写作、绘画,处于什么样的生命状态?
展开
内容介绍
  劳伦斯夫人弗里达在这本《不是我,是风》里真实地记录下劳伦斯生活和他们的爱情。我找到了我需要的一切,我仿佛觉得自己可以像小溪里的鳟鱼、阳光下的雏菊一样蓬勃兴旺。他慷慨地奉献他自己:“我是你的,把我的一切统统拿去吧。”而我,也毫不犹豫地索取和奉献。
  那是一种比语言更纯的东西,是在自己生命的完美中产生的一种胜利感。
  就像玫瑰踮着脚慢慢地从花蕾中开放,我看见这女人的灵魂藏在她的眼内,在一阵狂喜之中,我坐着观赏那未名的花朵在那儿施弄魔法。
  [关于本书]
  D.H.劳伦斯一生漂泊,在美洲、欧洲、澳洲都曾生活过。唯一能记录他一生的当属这部由其夫人撰写的回忆录。这本书从二人相识开始记述,直到劳伦斯生命终结。全书记录翔实,完全可以作为劳伦斯作品的参考读物,而且语言优美,富有思想性,不失为一部绝佳的回忆录、散文集。
展开
精彩书评
  弗里达的倾听
  《不是我,是风》是劳伦斯夫妇唯一的一部回忆录。劳伦斯从未写过自传,因此了解他的生平故事的人甚少,而且有些人对其有完全失实的猜想。对劳伦斯的误解,也阻止了读者真正理解他的作品。
  弗里达在书中真实地把一个“天才作家”的作品和他的生活放在一起,打开劳伦斯夫妇在灵魂与世界逃亡中的神秘历程。与年龄大于自己而且已婚的弗里达结合,可以说是劳伦斯具体生命哲学的现实体现。他说,一个不接受传统与固定文化的人,置身于世界本身就是冒险,男人与女人的相遇与结合更是冒险。对于弗里达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做出这样得选择,必定是踏上了流亡与不安定的旅途。且不说艺术家身上的激情,劳伦斯难缠的恋母情结;单单就劳伦斯对于英国文化的反抗,与现实世界的诀绝,就能想象与劳伦斯在一起的日子是不平静的风来来去去。弗里达要扮演多重角色,既要是母性的化身,又要是妻子与情人,最重要的是,弗里达要不带任何偏见地向劳伦斯倾听,她说“我和劳伦斯在当时似乎已超越了人类幸福的尺度。”
  劳伦斯的一生充满关于文明与爱的浪漫追求,这种追求使他不可能过一种尘世的、平静的生活。他明白现实的生活与女人并知道现实之上有另一种生活,但这种生活却无法在现实里完美实现,只能在流放式的、动荡的旅行之地,获得可能性。劳伦斯要求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真诚无欺,有时到了折磨人的地步,弗里达要习惯劳伦斯的精神风暴,却又必须像一面镜子一样没有波澜,准确,冷静。二人相互的关系注定是灵魂的对话大于现实生活的对话。
  弗里达在《不是我,是风》一书中,详尽地记录了他们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弗里达和劳伦斯结婚后,始终陪伴在他的左右,见证、甚至参与了他许多重要作品的创作。可以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真正了解劳伦斯和他的作品的人。她说:“劳伦斯内心非常严肃、爽直,是一个真正的清教徒!他痛恨所有淫猥之物。” 弗里达经历了劳伦斯写作《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时的感受,“我每天都读他写的手稿,总想搞明白他笔下的人物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想到这一切的。同时也为他的勇气和胆略而折服:他敢于正视和写出那些人们不感写也不感说的内心深处的东西,这是他最后的伟大业绩。”“他是英国文明的最后一枝新芽。”
  可以说弗里达是幸福的。她见到了一个“纯真”的人怎样对谎言遍地的世界反抗;也见到了这个只活了四十五年的人,怎样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生命被激活时的新鲜与新奇。弗里达写到了劳伦斯的烦躁与孩子气。由于生命力的奔涌,精神气流的莫测,二人之间紧张甚至有时对立的心绪也时常出现。可贵的是弗里达传达这种真实,而不是隐瞒,造一个虚假的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神话。
  弗里达与劳伦斯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之久。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直到今天,世界并没有像劳伦斯盼望的那样“新的亚当”与“新的夏娃”相遇,过上真正的男人与女人理想生活。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冲突现在已被写成是“火星人”与“金星人”的冲突。弗里达与劳伦斯的爱情故事也不自觉地成了一个消失时代的古典爱情故事。今天的读者从弗里达的回忆录里看到的,听到的,显得特别地珍贵。劳伦斯的精神活着,他与弗里达的爱情会因为这种精神的存在而活着。
  书评
  我找到了我需要的一切,我仿佛觉得自己可以像小溪鱼的鳟鱼、阳光下的雏菊一样蓬勃兴旺。他慷慨地奉献自己:“我是你的,把我的一切统统拿去吧。”而我,也毫不犹豫地索取和奉献。
  就像玫瑰踮着脚慢慢地从花蕾中开放,我看见这女人的灵魂藏在她的眼内,在一阵狂喜之中,我坐着观赏那未名的花朵在那儿施弄魔法。
  那是一种比语言更纯的东西,是在自己生命的完美中产生的一种胜利感。
展开
精彩书摘
  楔 子
  昨晚还是那么寒气料峭,尽管已经到了五月中。
  眼前是一片牧场。草场的东北部横亘着克里斯托山脉,缓缓地伸向远处的沙漠。夜幕中,高大的松树如黑黝黝的步哨,伫立在这大约二十英亩的苜蓿地边。越过这个松林,便是一片白云般飘浮的沙漠。纵目远眺,可以看见陶斯那地方闪烁的几点灯光,一堆牧人燃起的篝火。一切的一切都笼罩在缀满繁星的天穹下。繁星高挂在松树枝头,高挂在那棵画有劳伦斯肖像和凤凰的大树上,依偎在大山的轮廓旁,闪烁于银河之外。万籁俱寂,唯有星星。除了星星还是星星。
  今天清晨,加利那峡谷流下来的水在渠边还飘着粼粼的冰块。这冰是从高山上融化下来的。流水匆匆,仿佛歌唱着流经我的血液。
  现在已是正午,天气暖融融的。低洼处的沙漠沐浴在多云的阳光下,印着云朵投射下的一团团阴影。苜蓿地一片葱翠。近几天的太阳催发了苜蓿的绿叶。
  此刻,我正端坐在劳伦斯和那些印第安人修建的小木屋里,端坐在劳伦斯自制的椅子上。椅子上蒙着一块刺绣。记得刺绣的坯布是我们在巴黎的帕伊大街买的。刺绣花了我不少时间,而每当我绣乏了时,劳伦斯就会接过去绣上几针。
  这是一把漂亮的椅子,尽管十分粗糙,粗糙得就像是铅笔刀削出来的。
  我就这么坐着,想写些什么。
  我原先并不打算写这本书。我希望把沉默献给劳伦斯。他会希望我写这本书吗?他会像鄙视其他知识妇女那样嘲笑我吗?我写的东西会有价值吗?
  我写这本书是为了自吹自擂?我想是的。问题是吹出来的能不能是一种清脆而令人振奋的声音?会不会只是一种呼哧呼哧、扭曲走调的怪音?我能听见我们真正的生活之音,听见那快活的、大胆的、又略带悲伤的旋律吗?
  不管怎么说,这是我的书,我正要写这本书。我真的理解了一切了吗?或者,我只是在记录一些毫无意义、令人乏味的生活琐事?
  我真的有必要这么写吗?劳伦斯已经说的不是比我想说的强千万倍吗?这本书,这本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书能有用处吗?能给人带来欢欣吗?后人会从我们生活中汲取教训、发扬优长、避免我们所犯的错误吗?
  我默默地思考着……
  无论如何,我将尽可能真实地记载我们的生活。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和劳伦斯才会对某个问题达成一致。跟他生活在一起,实在是苦得很,然而又其乐无穷。一是一,二是二,没有任何修饰和装腔作势。但还是留下了一些生活事实,得出了一种永恒的真理。
  无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究其根本,都是因为我们之间那种不变的默契,都是围绕着我们周围层出不穷的新奇事。
  我们有那么多“战役”要打,那么多的东西要摆脱,要超越。我们俩都是伟大的战士。
  我们要解决一般夫妻间的争吵,力求平衡,防止一方越位而引起整体的倾倒。这种人类关系的平衡是劳伦斯探讨的一大主题。在他看来,男人和女人都应该保持各自的尊严和独立,同时保持一种相互的契约关系,就像北极和南极,由此囊括他们之间的整个世界。
  此外,还有阶级的差异。我和劳伦斯分别来自不同的阶级,我们都必须超越自己的阶级,再生于我们独立自我的本质之中。这种本质比任何阶级划分都要来得深刻。
  除了阶级,还要跨越种族界线。他是英国人,清教徒,严峻而坚定,具有很高的觉悟和责任心;而我,则是个德国人,模棱两可,摇摆不定,像孤云般四处飘游。
  只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创造新生活的欲望。正是这一点使我们真正地志同道合了。
  至于说已经理解了劳伦斯,或者说试图解释他的思想,我想我还不至于这么傲慢,这么蠢。我和他在一起远不止只是理解。理解只是我们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内容。我们有那么多的理想,那么多无法企及的、未开垦的领地。从本质上说,劳伦斯和我都喜欢探险,所以,我们一直在那儿探索着。
  我只知道我感到他永远是个谜。有时,这种感觉压倒了一切,使我失去了自己的意识,就像大火燃尽了我的身躯,只留下敬畏和惊叹。
  有时,我恨他,恨不能把他推开,仿佛他是个恶魔。而在其他时候,我则像对待天气那样对待他。当春天来临时,风和日丽,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可换了一天——咳!一切全变了,天冷飕飕地下着雨。这时,我多想,多想云开日出啊!
  我知道天才具有人类全部的情感,从最崇高的到最低贱的。我知道人应该是他自己,无论是美的还是丑的。
  生活和情感在不断地变化。我们不是照片,“纪念碑上的耐心”,劳伦斯不是,我也不是。我们的关系不仅仅只是一部浪漫史,就像他的作品不仅仅只是职业的写作一样。
  他的爱抹去了我过去全部的羞耻、禁锢、失败和痛苦。他使我获得了新生,变得朝气蓬勃,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无忧无虑。他为我生存的自由而战,他赢了,一如他的写作。他以自己对同胞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力图用自己的作品使他们摆脱陈腐的过去,搬掉压在他们头上的、历经几个世纪的僵死的思想和情感。
  世人能像我一样从他身上得到那么多教益吗?
  但愿如此,但愿将来会是如此。
展开
目录
楔子
相遇
双双出走
伊萨特尔河谷
徒步去意大利
1913-1914年
一次大战
劳伦斯和我母亲
战后
美国
返回欧洲
夜莺
信札
接近尾声
结束语
附录:劳伦斯年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