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宁川佳茗:天山绿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9136212
  • 作      者:
    周玉璠,周国文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周玉璠,男,1941年生于福建省宁德市,1962年毕业于福建福安农业专科学校大专部茶科。1962年至2001年先后于闽东第三茶叶精制、宁德茶业局、科委等部门任农艺师、高级农艺师等职,2002年至今任福建省茶叶学会张天福茶学研究分会秘书长、《闽茶会讯》主编、教授级高级农艺师。曾在国内外近30种书刊发表文著百余篇100多万字。中国农学会终身会员,福建省茶叶会理事。<br>    周国文,男,1973年8月生于福建,199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2001-2006年先后被授予浙江大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2006-2008年于清华大学为哲学博士后,担负科研工作。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中国自然辨证法学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学会副秘书长。近年先后应邀赴韩国、台湾、香港等地讲学。编撰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其中《公民伦理观的历史源流》,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奖。曾于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奖论文1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宁川佳茗:天山绿茶》作者周玉瑶先生在从事茶业工作的48年中,曾在天山茶区默默耕耘,考证掌握了大量的史料和茶区的第一手资料。以翔实的史据,全面的内容,科学的笔调,简明的笔锋,第一次较详尽地记述了中国名茶——“天山绿茶”的方方面面。为此,编者认为这是一部深入研究名茶渊源,发展名茶生产,提高名茶品质的文献。它也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了一册名茶科学知识的好书。让我们为建立世界和谐社会,为人类健康长寿做出新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黄壤土中的黄壤亚类的土属有酸性、中性、基性、砂性岩红壤(其中酸性岩黄壤占黄壤22.84%)。粗骨性黄壤亚类的土属是山地石砂土(占黄壤土的69.14%)。黄泥土亚类的土属是黄泥土,土种为灰黄泥土、黄泥砂土、黄泥骨。<br>    2.土壤概况天山茶区主要为红壤、黄壤,本书以占各土类面积比例较大的土属土种,作一简要说明(据《宁德土壤》资料)。<br>    (1)红壤。红壤土类是该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带性土壤。全区除虎贝乡外,其余区域均有大面积分布,总面积达1256029.79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0.52%,它是在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土体中脱硅富铝化过程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循环过程的长期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剖面呈红色至棕红色。在我县其风化壳深厚,一般几米,个别红壤土层深达二十几米。根据成土条件,母岩类型及肥力特点的不同本县红壤分以下4个亚类。<br>    红壤亚类:本亚类面积290456亩,占红壤土类面积的23.12%。集中分布在海拔45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成土母岩多为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凝灰熔岩等。由于本亚类红壤多分布在低海拔的丘陵,坡度较缓,水热条件好、土层较深厚、自然肥力较高,是我县发展林、茶、果及经济林木的良好土壤类型。<br>    由成土母岩及成土条件的不同分以下几个土属。<br>    粗骨性红垠亚类——酸性岩粗骨红壤土属:本土属面积470862亩,占红壤土类面积的37.459,6。主要分布在城南、金涵、霍童、赤溪等乡镇,成土母岩主要是花岗岩、流纹岩。植被种类主要是松、杉、木荷及铁芒萁等,剖面呈黄红色。
展开
目录
总序<br>序一<br>序二<br>前言<br>第一章 生产历史和茶区概况<br>一、产茶史略<br>(一)茶树“演化区域”<br>(二)茶区历史渊源<br>(三)历代产制贡茶<br>(四)宋代榷茶风波<br>二、近代产况<br>(一)近代全盛时期产况<br>(二)当代计划经济产况<br>(三)当代市场经济产况<br>三、茶区分布<br>(一)主产区分布<br>(二)原产地分布<br>(三)品种分布<br><br>第二章 品类变革和载誉称著<br>一、天山茶品类<br>(一)历代品类<br>(二)现代品类<br>二、天山花茶品类<br>三、名茶载誉<br>四、花茶载誉<br>(一)近代花茶获奖<br>(二)当代省、部优质奖<br>(三)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br><br>第三章 地理地质和文物遗址<br>一、地理地质<br>(一)地理<br>(二)地质<br>二、地形地貌<br>(一)地形地势<br>(二)山地地貌<br>(三)堆积地貌<br>三、遗址文物<br>(一)史前文化遗址<br>(二)野生大茶树遗迹<br>(三)道教文化遗址<br>(四)佛教文化遗址<br>(五)宋代兔毫盏窑址<br>(六)清“福海关”遗址<br>(七)民国“茶庄”遗址<br><br>第四章 生态环境和产地风光<br>一、自然环境<br>(一)山脉<br>(二)河流<br>(三)海域<br>(四)生物<br>二、自然条件<br>(一)气候<br>(二)土壤<br>(三)海域<br>(四)港湾<br>三、产区名胜<br>(一)名胜<br>(二)古迹<br>(三)古镇<br><br>第五章 品质特征和保健成分<br>一、名茶品质特征<br>二、保健化学成分<br>(一)天山绿茶成分含量<br>(二)有效成分功能作用<br>三、绿茶保健研究进展<br>(一)国外专家论茶叶的真髓<br>(二)茶叶是人类的福音<br>(三)绿茶的抗癌效果<br>(四)绿茶有抗非典的功效<br>(五)绿茶为“五色养生”之列<br>(六)绿茶民间防病药用<br><br>第六章 制茶技术和茶叶机械<br>一、初制技术变革<br>(一)制茶沿革<br>(二)初制工艺创新<br>二、精制加工<br>(一)绿茶(茶坯)制造<br>(二)茉莉花茶窨制<br>(三)绿茶精制机械<br>三、初制机械变革<br>(一)手工变革机械制茶<br>(二)烘青全机械化起步<br>(三)制茶机械发展<br><br>第七章 茶树品种和丰产栽培<br>一、茶树品种<br>(一)品种资源<br>(二)当地品种生态特性<br>(三)单丛奇种<br>(四)引进品种<br>二、野生大茶树<br>(一)野生茶生长的环境条件<br>(二)野生茶多样的形态特征<br>(三)三种野生大茶树<br>(四)野生茶树的生化成分<br>三、茶树栽培<br><br>第八章 三都良港和茶叶出口贸易<br>一、港口的历史地位<br>(一)在全国的出口地位<br>(二)在福建的出口地位<br>(三)与穗、汉、沪三口比较<br>二、商港特征<br>(一)茶区环绕良港<br>(二)茶值独占鳌头<br>三、茶贸春秋<br>(一)清末民初的茶叶贸易<br>(二)民初至抗战前的茶贸<br>(三)抗战前至新中国成立前的茶贸<br>四、贸易销路<br>(一)近代绿茶贸易与销售<br>(二)当代绿茶贸易与销路<br>(三)花茶贸易与销路<br>(四)茉莉花市与交易<br><br>第九章 茶俗风情和茶文艺苑<br>一、民间茶俗<br>(一)用茶习俗<br>(二)婚丧茶仪<br>二、宗教茶事<br>(一)寺院产茶<br>(二)寺院茶文<br>(三)寺院茶仪<br>(四)寺院茶亭<br>三、茶诗茶艺<br>(一)吟茶诗赋<br>(二)茶歌茶艺<br>四、古瓷清泉<br>(一)古瓷与茶具<br>(二)名泉与品茗<br>五、茶乡逸事<br>(一)午日龙潭显神奇<br>(二)忠贞姑娘苦茶情<br>(三)主簿陆游览名山<br>(四)谢氏肇涮赞佳茗<br>(五)紫芝喜地话茶亭<br>(六)品归陆谱英华美<br>(七)举子赠师好香茗<br>(八)洋人喜尝天山茶<br>主要参考文献<br>主要附表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