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杜甫叙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020057977
  • 作      者:
    朱东润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朱东润(1896~1988),江苏泰兴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1913年留学英国伦敦西南学院。1916年回国,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齐鲁大学等校任教授。建国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是复旦大学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曾任国务院第一届学位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著作有《张居正大传》、《杜甫叙论》、《陆游传》、《陈子龙及其时代》、《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国文学批评论集》、《中国文学论集》、《朱东润先生书法作品选》等,并主编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华文史论丛》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对集古典诗歌大成者唐代诗人杜甫的评传。杜诗主要记载了安史之乱前后李唐王朝由盛入衰的社会现实及诗人颠沛流离的个人生活,有“诗史”之称。本传即从杜甫的诗作入手,并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诠释了杜诗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并探寻诗作所传达和反映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道路,颇具文学、史学价值。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盛唐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杜甫一生作诗一千多首,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深刻的同情,被后人公认为“诗史”。在艺术上,杜诗以锤炼谨严、沉郁顿挫著称。本书以详实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并结合杜甫的具体诗作,记录分析了“诗圣”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及其思想感情的嬗变,不失为杜甫传记中的上乘之作。
展开
精彩书摘
  杜甫和李白一样,是第八世纪中国的诗人。他们出身于地主阶级,不是
  劳动人民,更不是无产阶级的作家,因为当时还没有这个新兴的阶级,但是
  在他们的诗歌里,特别在那最好的见解一部分,他们能够运用人民的语言,
  诉说人民的情感,因此我们可以称他们为人民的诗人,这是他们不同于当时
  一般诗人的。
  从第九世纪起,就有人把杜甫和李白比较,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
  郎杜君墓系铭序》中说:“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予
  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
  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
  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这是扬杜抑李的,但
  是他称道杜甫的只是“铺陈终始,排比声韵”,还没有能够作出全面的评价
  ,因此后来的元好问说:“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
  城璧,争奈微之识诫硖。”元好问认为杜甫的五言长律,只是他的一种表现
  形式,倘使专从这一项判定李杜的优劣,那就不正确了。这句话是对的,但
  是把杜甫的五言长律说成是硫硖,也不免是过分的贬低。
  唐代的韩愈,在《调张籍》诗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
  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想当施手时,巨刃
  摩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琅。”这里他对李白、杜甫,一并极端地推
  重,特别在比划这两位大诗人创作的几句,他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可
  是他并没有交代出一个谁高谁低。
  从今天看来,李白、杜甫在运用人民的语言,诉说人民的情感方面,都
  有伟大的成就,但是这里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
  ,没于肃宗宝应元年(762);杜甫生于玄宗先天元年(712),没于代宗大历五
  年(770)。李白出生早了十一年,去世早了八年。在正常年代里,无论十一
  年或八年,关系都不大;但是在庞大的大唐帝国解体的年代里,八年是一个
  漫长的岁月,人民的血泪更能激起诗人的沉痛和悲哀。李白比杜甫早生了十
  一年,但是这十一年是在欢愉中度过了,印象并不深刻。天宝十五载(756)
  ,庞大的帝国开始解体了,国家是在一年一年地瓦解,人民是在大批大批地
  死亡,这个情况一直蔓延到宋太祖建隆元年(960)。杜甫创作的年代,主要
  是在天宝十五载以后的若干年里,恰恰在这个大帝国的动乱当中。在这以后
  ,他为了挣扎,从当今陕西到甘肃,从甘肃到四川,尝遍了流离漂泊的辛酸
  ,他的生活和劳动人民接近了,思想感情也和劳动人民交融了。不错,他在
  成都、在梓州,有过一些比较安定的日子,但是时间没有多久,他又走向云
  安和夔州,在夔州的年代里,他得到地方小军阀的照顾,但是正如宋代诗人
  陆游说的,他的生活好比九尺丈夫处在矮檐之下,是异常委屈而痛苦的。杜
  甫不是劳动人民,但是他正过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在生命的最后三年里,他
  从夔州经过公安、荆州、岳州、潭州,最后到了耒阳,在一叶扁舟里结束了
  他的生命。他感到生活的艰危,想到现在的广东、广西保全他的余年,但是
  来不及了,他在耒阳的荒野结束了痛苦的一生。是的,李白的最后几年也是
  在艰险中度过的,但是时间短得多了,痛苦少得多了,在他的诗篇中所反映
  的艰辛,远远不如杜甫,在这一点上,他和杜甫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还
  有一点,李白虽然做过翰林待诏,官虽然也是官,但是究竟没有参预中央的
  大政。杜甫就不同了。他在天宝十五载以前,已经进入中央,虽然只是一个
  起码官,已经和中央政权发生了接触。安禄山叛军入京的年代,他在长安度
  过了艰辛的月日,及至肃宗李亨在灵武称帝以后,收集西北的军队向风翔进
  军,杜甫着了麻鞋破衣也到凤翔,官虽然只是八品的左拾遗,但他和当时的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房瑁取得联系,事实上成为参闻中央大政的一员,他的地
  位比李白重要多了。这就是说在这个大帝国大动乱的前后几年里,杜甫在中
  央度过,在他的诗篇里都得到充分的反映。
  杜甫所处的地位和他在诗篇里作出的反映,都比李白重要得多,这是无
  可否认的事实。当然有人说李白的天才远远超过杜甫,这个我们不置一辞,
  因为我们对于天才无从衡量;也有人说李白不是儒家而杜甫是儒家,因此李
  白比杜甫高明得多,这个我们也不置一辞,因为李白求仙受篆,是一位道家
  ,道家的脱离劳动人民,并不比儒家高明多少。事实上,李白、杜甫都不是
  劳动人民,但是,只要他们的某些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对于这
  些作品的评价,就应当远远高出其他的篇什。
  这里我们不需要胶着于李白、杜甫的比价,而应当重视他们如何反映他
  们的时代,如何反映大唐帝国的繁荣和解体。这是摆在读者面前的一个重大
  的问题。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忆昔开元全盛日(712~746)
第二章  西归到咸阳(746)
第三章  渔阳鼙鼓动地来(755)
第四章  中兴诸将收山东(759)
第五章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759)
第六章  此身那老蜀,不死会归秦(760~762)
第七章  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762~765)
第八章  云安有杜鹃(765~766)
第九章  故园不可见,巫峡郁嵯峨(766~768)
第十章  此曲哀怨何时终(768~77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