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译与文学
1
作者:余静
文章名称:迎合与抗争: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翻译
发表刊物:《翻译学报》,2004年第9期摘要: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一直是中国传统翻译研究的禁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之前〔1949—19661的17年间〕因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一直成为翻译研究一个被忽略的角落。有关这一时期的研究,多注重对翻译文本以及翻译家的描述,而对影响译作的时代背景因素,则往往侧重与当时主流话语保持一致,很少涉及意识形态,而政治意识形态对译作的负面影响更是研究者刻意回避的话题。本文关注的恰是这一时期的文学翻译,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英美文学翻译,是如何在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发生了扭曲和变形。传统观点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翻译风格沿袭了自严复以来的归化传统,以归化为主调。本文对此表示质疑,认为这一时期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点被主流意识形态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绝对忠实”的翻译标准从政治翻译领域渗透到文学翻译的殿堂,文学翻译策略因而呈现出以直译倾向为主导的特点。文章考察了五六十年代翻译事业的畸形发展,当时文学翻译以及政治翻译的特点,翻译理论界的动态以及归化译家在迎合和抗争之间谋求一席之地的努力,并以张谷若先生《德伯家的苔丝》1936年、1953年、1957年和1984年三个不同时代的四个译本中的译例,以及当时的政治翻译与俄苏文学汉译文本中的译例为证,论证了五六十年代的文学翻译直译趋势占上风的观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