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唐诗综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2123020
  • 作      者:
    林庚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国的高潮是唐诗,深入浅出而富于生气的唐诗,给后人以无尽的新鲜启示,并为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这是林庚先生对于唐诗的基本看法,也是他为什么特别喜欢并潜心研究唐诗的根本原因。所以,《唐诗综论》虽是文章的组合,却有专著的效果。
展开
作者简介
  林庚,字静希。诗人,文学史家。1910年2月出生,福建闽侯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存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展开
内容介绍
  《唐诗综论》是林先生数十年唐诗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有关唐诗研究文章的结集。文章分三组:唐诗高潮、唐诗远音和谈诗稿。后两组文章所谈诗篇和诗人,唐之前溯源《诗经》及屈原,唐之后涉及宋代词赋和苏轼,以此经之纬之,纵横交错,从而更凸显唐诗的立体形象。
展开
精彩书摘
  山水诗是怎样产生的
  山水诗是诗歌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事情,人类在认识大自然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时,把大自然对象化,这就必然会反映在诗歌里,最初这种对象化是通过神话的形式出现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神话的时代过去了,于是大自然直接成了诗歌中丰富想像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风》中的许多起兴,以及《小雅》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类作品,无可争辩的说明了这个。但先秦时代不过只是一个开端,从《楚辞》里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神话的最后光芒,与自然山水新鲜魅力的交替;《九歌》中如果把山水景物的描写都抽掉了去,那将会损失多少光彩!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是多么新鲜动人的诗句。如果诗歌的创作也可以引用马克思的名言“人是依据美的法则来创造的”,那么自然美在诗歌中的出现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客观必然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时期,特别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的成熟,对于大自然的改造开始达到了较为普遍的阶段,神的时代过去了,而人们的主要生活又还是如此的接近于自然,这就是山水诗发展十分有利的条件,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文化远较世界其他民族为发达,而山水诗的发达情况也正复相应,这难道只是一种巧合吗?
展开
目录
总序  袁行霈
导读  林东海
我为什么特别喜爱唐诗
——代序  林庚

唐 诗 高 潮
陈子昂与建安风骨
——古代诗歌中的浪漫主义传统
盛唐气象
略谈唐诗高潮中的一些标志
山水诗是怎样产生的
唐诗的语言
唐诗的格律
唐代四大诗人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
从唐诗的特色谈起

唐诗随笔
“边塞诗”随笔
王之涣的《凉州词》
说凉州
《古风》春种一粒粟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之一例
诗的活力与诗的新原质

唐 诗 远 音
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诗的国度与诗的语言
屈原与宋玉
说“木叶”
——《九歌》: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兰辞》中的燕山和黑山
青与绿

谈诗稿
《野有死麕》
《君子于役》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青青子衿
《易水歌》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青青河畔草》
《步出城东门》
《短歌行》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春晚绿野秀
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
漫谈庾信《昭君辞应诏》
秦时明月汉时关
谈孟浩然《过故人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漫谈苏轼及其《前赤壁赋》、《水调歌头》、《念奴娇》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