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古代文学观念、文学思想的研究,一般的思路不外乎从三个方面着手,即古人正面的直接的表述,文学作品中呈露的价值取向、审美趋势,相关联的文艺思潮与社会文化背景。可是,文学说到底,它的质料是语言。文学的问题不能无视这一基础性的观照角度。二十世纪,在世界的范围,文学理论的发展程度上得益于语言学视角的借鉴或使用。然而,在我国传统的民族的文学观念、文学思想研究领域,对此却是相当漠然。究其原因,耆宿硕儒自有其独到的学术眼界,可以不论,而就一般情况看,一是“学科目录”的日趋规范,学人的划地自守也成为普遍的现象。于是,学科的义叉地带很自然地落入视野的盲区。二是在学科细化的背景下,大家的知识结构也不免趋于单一,因此即使有进入文学与语言的交叉地带的愿望,可能也有力不从心的问题。三是由于各种诱因,学界在选择研究题目、对象的时候,避难趋易的倾向似乎日见明显。当然,并不是说大家都应该一窝蜂地来个“语言学转向”,只是说应有的关注尚远远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沈立岩的这部《先秦语言活动之形态、观念及其文学意义》,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
立岩的这部著作是他的博士论文。答辩时,校内外的委员一致力荐为优秀。这部著作对先秦时期语言活动及其观念的发生、演变作了历史描述和理论概括,并由此考察它们对中国文学的复杂影响。举凡商代之卜辞,周代之筮辞、祝嘏、礼辞、谥法、讳制,春秋行人辞令以及孔子思想中的语言观念等等,都在其视野之内。对这些材料的处理使用,立岩皆取溯源探本的方式,从基本文献出发,而以当代的理论高度观察、分析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