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他的同事们通过跨学科研究方法,试图对传统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从认知角度给予一种新的讨论解释,其中涉及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隐喻研究。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这支队伍已经成为隐喻研究中比较有影响的力量,在理论界享有“经验主义流派”的美称(theExperientialist Theory)(Steinhart&Kittay 1994:2453)。以经验主义流派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重视隐喻现象的系统连贯性研究,强调隐喻在人类通过生活经验构建概念系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莱考夫认为,“语言隐喻实际上是‘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参见L,akoff&Johnson 1980)在语言中的体现”(胡壮麟2000:355);“语言的比喻用法处于交际和认知的核心(at the coreof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Lakoff 1987:2)。基于这种认识,隐喻现象,作为一种外部语言形式对于内部思维模式的反映,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成为考察人类如何通过隐喻这座桥梁,完成从已知世界通往未知世界这一艰巨认知过程的重要手段。沈家煊先生(1999)在介绍认知语言学家对于隐喻的界定时说:“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的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两者密不可分。既然隐喻是一般的认知方式,那么隐喻也是一般的语言表达手段,而不是一种特殊的修辞现象(Lakoff&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对于隐喻现象的不同看法,还体现在他们如何理解隐喻的语义这一点上。莱考夫和他的同事们认为,有些隐语用法,既不是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是采用一事物名称称呼另一事物的类属转换现象,也不是像西塞罗(cicero)和洛克认定的那样,仅仅在语言修辞中起着一种装饰性作用(adecorative use),而是属于人类基本的概念系统。通过这些概念系统,人类了解到世界的构成方式;这些概念系统反过来又引导我们的行为。因此,这些隐喻用法不允许有通过字面的改写来达到理解的做法(no literal paraphrase)。日常语言中,有许多通过这种概念上的隐喻而形成的比喻说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