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分配到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412091X
  • 作      者:
    谢维和,王洪才著
  • 出 版 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正在被以市场配置为取向的双向选择的新的毕业生就业模式所取代。这不仅对高等学校从招生到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调整等方面将产生重大影响,对每个毕业生本人来说,也面临着如何凋整好心态以适应市场调节的严峻挑战。本书围绕这一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大量具体可靠的实证材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对 1996一1998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大转型现象作了细致的分析和描述,特别是对高等教育社会需求的总体结构特征及其层次变化、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其性别取向、社会主要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等等所作的全景式削析,使包括高等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本人在内的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能从中感受到市场变化的脉搏,从而及时地进行有益的调整,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书中还根据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同流向对未来的有关趋势作了预测,从而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以及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和在校生了解我国就业市场的变化和作好应变的准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有价值的借鉴,同时,本书对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时选择学科和专业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理论架构<br>一、概念及其定义<br>二、研究目的<br>三、研究方法<br>四、资料来源及其取向<br>五、本书的几个基本约定<br>六、吸纳力、供应量、真实需求、有效需求和就业偏向<br>七、研究性解释角度<br>第二章  高等教育社会需求的总体结构特征<br>一、1996—1998年高等教育社会需求变动的一般趋势<br>二、社会需求的集中与分散趋势<br>三、社会需求由“供方市场”变为“需方市场”<br>四、社会需求向高层次的偏移<br>五、男女就业的结构性偏向<br>第三章  高等教育社会需求的层次变化<br>一、社会对人才的规格和层次要求<br>二、释疑:人才的消费有高低之分吗?<br>三、一个困惑的问题:专科人才过剩吗?<br>四、旧话重提:本科人才的长线与短线<br>五、“考研热”:研究生的“热销”<br>六、博士生:理想为家<br>七、博士后:层次还是过渡?<br>八、高学历等于高层次人才吗?<br>第四章  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br>一、高等教育的专业性<br>二、财经类专业的“热”与“冷”<br>三、法学类人才的“过剩”与“不足”<br>四、文、理科的“长线”与“短线”<br>五、师范专业:一个新“热”<br>六、体艺类:辉煌不再<br>七、农林医:处境剧变<br>八、工科:就业的常青树<br>九、各学科毕业生就业集中程度的比较研究<br>十、供应量:一个重要的因素<br>第五章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性别取向<br>一、对方法论的几点说明<br>二、就业中的“男女有别”<br>三、女性就业的优劣势分析<br>四、女性就业的学历层次差异<br>五、不同专业和学科中女性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br>六、女性的“考研热”析<br>第六章  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br>一、就业中的“名校效应”<br>二、我国高等学校的不同类型及其与毕业生就业的关系和变化趋势<br>三、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一般情况<br>第七章  社会主要用人单位——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br>一、企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需求的总体特征<br>二、企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需求的专业与层次特征<br>三、不同企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需求的结构特征<br>四、生产性公司——人才需求的大户<br>五、商贸性公司——超前消费<br>六、厂矿企业——新的人才需求中心<br>七、三资企业——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场所<br>八、乡镇企业——门前冷落<br>九、引人注目的其他类型企业<br>十、各个学科本科毕业生在各种不同企业就业的比较研究<br>第八章  学校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需求状况<br>一、学校成为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理想去处<br>二、普通高等学校是毕业生就业的理想追求<br>三、中小学对高等学校毕业生需求旺盛<br>四、中专、技校对高等学校毕业生需求有限<br>五、成人高校对高等学校毕业生需求甚微<br>第九章  思之悠悠:思考与建议<br>一、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分析<br>二、高等学校毕业生新型就业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br>三、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的调整是改善毕业生就业的根本<br>四、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是改善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重要基础<br>五、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发展与毕业生的必要准备<br>六、未完的话<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