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强敌与先生——民族危机下的教育选择
第一节 中日教育关系易位的历史际遇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在中国古代文明与西方近代文明的碰撞中,中国的屈辱与失落,使近邻日本受到了震撼。中国有识之士撰写的警世之作《海国图志》、《圣武记》、《瀛环志略》等,未能使中国人迅速觉醒,却帮助日本走上了明治维新道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在与日本的交锋中败下阵来。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中国反而拜日本为师,这是中日教育关系易位的历史转折点。
中日近代教育关系的这一逆转,是在中国与日本面对西方冲击的不同反应中逐步形成的。中国和日本相继面对西方冲击,但是,中国对此反应相对迟钝而被动,日本的反应则迅速而主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不同结果,决定了中日在近代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命运,日本加入了列强行列,而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对西方冲击与挑战作出的无力反应,是中日教育关系易位的历史际遇,显现的却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封闭与脆弱。
一、从洋务教育看中国人的心理弱势
洋务教育是中国面对西方冲击时一种直接的、本能的反应。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魏源(1794—1857)、林则徐(1758—1850)等人首先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喊出了学习西方的先声。19世纪60年代中国兴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可以说中国与日本几乎在同时把学习的目标指向了西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