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玄学论战是我国继晚清时期“中学”和“西学”之争的又一场知识论战。科学与玄学论战,又被称为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科学与哲学论战,是“五四”时期一场规模颇大、影响深远的知识哲学之争,有些学者甚至直接将这场论争看做是科学(实证科学)与人文学科的论战。①尽管这场论战已过去了很久,人们对其的理解也仁者见仁,但是其影响不仅不局限于当时的历史时期,也不仅仅局限于“本体论”的范围。
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对学生作了一场《人生观》演讲,其主要论点是要求学生重新考虑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生观的培养,反对“惟科学主义”的视科学为全能的倾向。同年4月,丁文江首先发表了《玄学与科学》一文,对张君劢的观点提出批评,随后双方便开始了激烈的论争。不久,一批哲学家和科学家相继卷入论争,形成了以张君劢、梁启超、张东荪为代表的玄学派和以丁文江、胡适、吴稚辉、王星拱等为代表的科学派两大阵营,他们相互争鸣,彼此辩难。就本质而言,科学派和玄学派的对立,代表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一系列分歧。
展开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洪成文博士撰写的《现代教育知识论》一书,从现代教育的视角,选择了课程理论*繁难的问题一一知识论,对中外教育家的知识思想及其对课程实践的影响做了深入而又系统的研究。全书具有领域新颖、理论色彩浓、史论兼容、实践性强等诸多特点。知识及知识观研究是一个老问题,而作者选取知识观为研究对象,使得整个研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全书无论是历史回顾、专题研究,还是比较分析,都充满着浓厚的学术性与理论特色。它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我国课程理论研究的空白,而且还在现代教育理论层面上丰富了我国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
——靳希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