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课程社会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10473980
  • 作      者:
    吴永军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9.1
收藏
作者简介
    吴永军,男,1964年10月生于南京,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师大教科院,并钎中国教育学研究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南京师大东*实验学校副校长。长期从事教育社会学、教学论、课程论的研究,先后参与了10部专著代计30余万字的写作,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在《国外社会科学》、《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课程·教材、教法》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5篇,有6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教育学》、《中小学教育》等刊物全文转载。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的研究成果“教学的社会学模式初探”获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然;曾于1997年获南京师大届青年教师工作学习“双优奖”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教育社会学丛书:课程社会学》内容包括:课程社会学研究概述、当代西方课程社会学研究述评、社会系统与课程、课程内容的社会学分析、课程结构的社会学分析、课程授受的社会学分析、课程评价的社会学分析、课程现代化的社会学分析。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三、课程内容的社会本质
    前面已说过,课程内容说到底是社会对其未来成员加以控制(即社会控制)的中介。从社会学角度讲,学校实质上是社会对年轻一代实施控制的主要工具,因为学校被人们视为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精华的主要机构,其保有和传递的知识是教师与学生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社会期待学生所学习的各种知识、技能及价值观念基本上都浓缩在学校课程中,并且常常被视为不容置疑的客观真理。因此,统治阶级总是力图通过控制学校课程来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从微观领域来说,社会控制的主要方面在于课程内容的控制。因此,课程内容就其社会本质而言是社会控制的中介。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更是在“民主”的幌子下加强了学校及其课程的控制,因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学校是特别重要的文化资本的分配机构,它对于给范畴、知识形式以合法化起着关键作用”。
    明确了课程内容的社会本质,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特定社会的知识总体中的某些部分能成为课程知识,而另外部分却不能成为课程知识。其主要原因可由“社会控制”来解释。任何一种知识无论其社会价值和本体价值有多大,要想成为课程知识,必须符合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满足其社会控制的目的。否则很难或根本不可能进入学校课程。前文已述,不同作家的作品能否进入课程从而显现出不同的“命运”,充分说明“社会控制”的机制所在。即使是同一作家,其不同作品以及同一部作品在课程中也会有不同的“命运”。例如叶圣陶先生,作为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先驱者,其作品一再被选人中小学语文教材中。
    ……
展开
目录
总序 
导言:我国开展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审视 
第一章 课程社会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 课程社会学研究脉络 
一 中国学者的论述 
二 西方学者的论述 
第二节 课程社会学研究内容及理论基础 
一 课程界说 
二 课程社会学研究内容 
三 课程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 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学科性质 
第三节 课程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法论 
二 研究取向 
三 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 当代西方课程社会学研究述评 
第一节 课程社会学研究产生的背景 
一 独特的社会背景 
二 学科逻辑基础 
三 方法论基础 
第二节 课程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研究 
二 新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对课程的研究 
第三节 课程社会学研究评析 
一 政治倾向 
二 科学价值 
三 不足之处 

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课程 
第一节 课程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 
一 课程的产生 
二 课程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系统要素对课程的制约 
一 政治经济对课程的影响 
二 文化对课程的影响 
第三节 课程的社会功能 
一 社会政治经济合法化的功能 
二 社会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强化功能 
三 社会控制的整合功能 
四 社会“制度文化”保存与活化的功能 
五 政治社会化功能 
第二节 课程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研究
二 新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对课程的研究
第三节 课程社会学研究评析
一 政治倾向
二 科学价值
三 不足之处

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课程
第一节 课程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
一 课程的产生
二 课程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系统要素对课程的制约
一 政治经济对课程的影响
二 文化对课程的影响
第三节 课程的社会功能
一 社会政治经济合法化的功能
二 社会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强化功能
三 社会控制的整合功能
四 社会“制度文化”保存与活化的功能
五 政治社会化功能

第四章 课程内容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课程内容的价值特性及其社会本质
一 意识形态辨析
二 课程内容的价值特性
三 课程内容的社会本质
第二节 课程内容选择的过程
……
第五章 课程结构的社会学分析 
第六章 课程授受的社会学分析 
第七章 课程评价的社会学分析 
第八章 课程现代化的社会学分析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