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要咬文嚼字
(2001年10月)
《咬文嚼字》的同志向我组稿,我慨然应允。一是我太喜欢这本小刊物了,它刊载的文章生动有趣,尖锐泼辣;二是我太感谢这本小刊物了,它勇敢地担负起咬文嚼字的任务,为扭转“无错不成书”的现象,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
长期以来,出版物的质量,备受社会关注。从广大读者、作者,到出版印刷单位和政府出版行政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探讨如何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我们经常收到各界读者的来信,强烈反映出版物质量的问题,有尖锐的批评,也有合理的建议。这些来信呼吁出版单位,要本着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刃实提高出版物质量,提供合格的精神产品,同时也要求出版行政旨理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出版物质量的管理。
客观地说,这些年来,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在出版物质量管理和出版物用字规范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主要是抓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抓规范管理,制定规章制度和行业标准;一是抓监督、检查和落实,逐步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1992年7月,新闻出版署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颁布了《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所有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都“必须使用规范汉字,禁止使用不规范汉字”。1994年8月,就进一步落实上述规定的问题,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要带头使用规范字的通知》。1995年以后,新闻出版署相继发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报纸质量管理标准》,《社科期刊质量管理标准》等行业标准,力度不可谓不大。,
但顽疾难医,问题依旧。新闻出版署只好组织对出版物的质量进行具体检查,并考核出版单位执行上述规定的情况。
1993年,中国出版史上空前的全国性的图书质量检查开始了。第次,主要是针对读者反映强烈的北京地区中央各部委出版社的出版物进行质量检查。办法是随机抽查,从1991年、1992年两年的出书目录中抽查几十种图书。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合格率仅为20c7e但更令人震惊的还不是这种低水平,而是对这种低水平的态度。有的出版社居然认为检查他们的图书质量是“打击报复”,明明质量不台格,还到处告状。从这个态度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同志对这种质量要求是多么不适应。
接下来,新闻出版署又对读者反映强烈的犬型古籍今译图书的质量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同样令人震惊。检查了9种大型古籍今译图书,9种全部不合格,平均差错率高达万分之六点三。
这种全国性的图书质量检查,在全世界恐怕也没有第二家。功夫不负苦心人,事情在向好的方向转化。1998年对全国文学图书进行质量检查,合格率达到60qo以上;1999年对全国优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进行质量检查,合格率达到了80%。
工作在进步,质量在提高,一方面靠行政的力量,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另一方面也是靠社会来抓,靠广大读者来抓,靠各方面的监督。《咬文嚼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咬文嚼字》敢于较真,不论是大作家还是大明星,是大报名报还是大刊名刊,都敢于去“咬”、去“嚼”。在今天的社会,在追星和捧名角盛行的风气中,做到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为什么?因为明星、大人物影响大,小学生、中学生甚至一些大学牛,对明星大人物趋之若鹜,迷信、盲从,认为他们说的、写的、做的都是典范。名报、名刊发行量大,涉及方方面向,而中国人有“文字崇拜”的传统,认为凡是书中写的都是对的,、殊不知,写书的人也会把”锥刺股”的“股(大腿)”解释为“屁股”,把“举案齐眉”说成“个头一般高”。如果不指出他们的错误,对社会不利,对他们自己也不利。
另外,《咬文嚼字》在“一针见血”的精神之外,还“咬”得人情人理,“嚼”得有理有据,既指出其错,又道出其理,被“咬”、被“嚼”者心悦诚服,读者也因此长了见识,懂了道理,丰富了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的刊物谁不欢迎?这样的工作作风谁不赞赏?
咬一咬,嚼一嚼,使文通字顺,弊绝风清,其意义重大,功不可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党和国家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都对语亩文字工作作过重要指示。2000年10月31日第九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汉语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出版物用字量大,读者众多,示范性强,影响面广。出版物的用语用字,直接关系到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关系到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任重道远,不可怠慢。我们大家包括作者、出版工作者、一切从事语言文字宣传的工作者,如果都能像《咬文嚼字》那样,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一阵见血,我国的出版事业和文化事业繁荣的日子就不远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