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学理论中批判性概念的意识形态,其起源可上溯至18世纪晚
期的法国(汤普森1990)。从那时起,通过某种定义,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几
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家关注的中心——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
、社会学家、哲学家、符号学家、政治学家、修辞学家。特别是欧洲知识
分子给了意识形态一个明确的批评界限。例如,英国社会学理论家——生
活于一个阶级划分明显的社会中,这种社会以其国王和王后、王子与公主
、贵族与淑女而著称于世——经常给意识形态这样界定,即以信息如何为
一个社会集团(“精英”或统治阶级)利用并支配其他社会阶级——尤其是
穷人阶级和工人阶级。雷蒙德·威廉姆斯,前几年最受尊敬的传播理论家
之一,称意识形态为“一套源于既定物质利益,或更广泛地说,源于一定
阶级或集团的观念”(1976:156;斜体字为作者所加)。他是在说,意识形
态与经济利益紧密相连。拥有政治或经济权力的人或机构将不惜一切代价
地利用意识形态以维护他们的特权地位。举一个特别有效的例子,在60年
代至70年代早期的越南战争期间,军事武器、军事装备、军事物资的联合
生产商们起劲的支持“支持我的国家正确,否则错误”的意识形态主张,
以便尽可能地使这场有利可图的战争继续下去。
因为“观念的体系”以对一些人有利而对另一些人不利的方式被人使
用,所以我们绝不能小看意识形态的意义。由于这个原因,英国社会学家
约翰·B.汤普森坚持认为,意识形态最好以比上述更狭义的“主导的意识
形态”来理解。在那儿,“象征性的形式”包括源于政府、学校、宗教团
体等被拥有权力的人用以建立和维护“支配地位”关系的语言、媒介内容
、政治平台和机构信息(1990:58)。然而,汤普森辩解道,“具体的象征
性形式不那么具有意识形态性:它们仅在特殊条件下为系统地建立和维护
不平衡的权力关系时,才具有意识形态性”(汤普森1995:213)。社会经济
精英们以他们青睐的意识形态方式对社会大加赞颂。其部分原因在于,他
们对社会机构施加巨大影响,常常拥有所有权,而这些机构创造并分配传
播的象征性形式,包括文化工业和大众传媒。
展开
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于是,人是文化主体,同时又是文化的对象。人生存于世界上,也就意味着人在文化中。这种复杂的依赖关系,或许可以通过稍稍修改一下康德的著名公式来表述:“我在文化中,文化在我心中。”
文化总是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举凡人类的器具用品、行为方式,甚至思想观念,皆为文化之符号或文本。文化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符号的创造。从符号的角度看,它的基本功能在于表征(representation)。符号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向人们传达某种意义。因此,从根本上说,表征一方面涉及到符号自身与意图和被表征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又和特定语境中的交流、传播、理解和解释密切相关。这么来看,所谓文化,究其本质乃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所以一些文化学家坚持文化的核心就是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解释。
无论从什么意义上看,文化总是和传播密不可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文化史家把文化传播的漫长历史做了精致的分期。大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口传文化阶段、印刷文化阶段和电子文化阶段。在口传文化阶段,面对面的在场交流形式与语境,既使得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又使得传统的权威得以维持;印刷文化阶段,信息不再依赖于在场,它贮存在可移动的媒介(印刷物)中,使得不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印刷文化出现,在跨越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动摇了传统的权威。由于读者和作者不在同一时空里,阅读活动较之于面对面交流,更加带有批判、怀疑和“改写”原本的倾向。本世纪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革命,它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遂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甚至改变了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生活。毫无疑问,古往今来,没有一种传播媒介像电子媒介这样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
电子媒介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现象。首先,它加速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进程。通过时一空分离或时一空凝缩,“地球村”应运而生。一方面是本地生活越来越受到远处事件的“远距作用”;另一方面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意识异常凸显。我们一他者、本土―异邦、民族性一世界性等范畴,不再是抽象的范畴,而是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次,电子媒介在促进文化的集中化的同时,又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零散化和碎片化。再次,电子媒介一边在扩大公共领域的疆界和范围,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但同时它又以单向传播、信息源的垄断以及程序化等形式,在暗中萎缩和削弱潜在的批判空间。复次,电子媒介以其强有力的“符号暴力”摧毁了一切传统的边界,文化趋向于同质化和类型化,但它又为各种异质因素的成长提供了某种可能。最后,电子媒介与市场的结合,必然形成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被动的文化行为,这似乎都和口传文化和印刷文化判然有别。
晚近一些有影响的研究,主张把媒介与文化这两个关键词连用,或曰“媒介文化”,或曰“媒介化的文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它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总而言之,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于是,媒介文化变成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的文化情境,显然,我们对它知之甚少。
有鉴于此,本丛书着力于译介晚近西方传播和文化领域中的代表性论著,旨在拓宽视野,深化理解,进而推进本土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