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农民工问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010048266
  • 作      者:
    刘怀廉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农民工问题》是系统研究农民工问题的有益尝试。作者广泛收集资料和各方研究成果,通过历史的、国内外的、跨学科的比较,为农民工问题研究搭起一个较为全面的平台,有助于人们从总体上去把握探索这一问题。因为农民工问题决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关键切人点。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怀廉  1951年生,河南虞城人,经济学、法学研究生。历任共青团安阳市委书记,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其间曾兼任中共周口市委副书记;驻马店地委委员、组织部长,驻马店地区行政公署常务副专员,信阳市政府市长,现任中共信阳市委书记,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在《求是》、《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权威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调研报告110余篇。著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等7部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当前中国的农民工问题是个大问题。现代化过程最基本最主要的人口变动矢量就是农民进城变成工人。农民工则是这一变动的中间形态或过渡形态。他们进到城里从事非农的工作却还未改变农民的身份,未被城市所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是矛盾的复合体,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
    数以千万计的大规模的农民工现象无疑是中国特色。长期以来我们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政策,把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城市有了用工需求,一旦阻碍劳动力流动的行政壁垒被突破,劳动力大转移也就势如潮涌。而在现行土地制度下,多数农民外出时仍能保留自己的农业生产资料和住宅,不必举家外迁,背井离乡。另一方面,城市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乃至政治整合制度仍未能适应调整,不能将他们及时吸纳为城市居民。农民虽已进城务工,但农民的身份没有变,于是出现了大批农民工。
    以农民工这种形态作为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人口转移的过渡方式对我们来说有某种必然性。它可能会产生两个积极作用。一是有利于直接回馈乡村。农民工每年带回家的资金成百上千亿,同时他们还带回外部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关系网络。其对贫困农村的发展促进作用是财政转移支付所不能替代的。二是有利于分散快速城市化所产生的压力。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很多就业岗位会随产业更替和市场周期而频繁流动、频繁涨落,例如建筑业和一些劳动密集的加工业。另有一些就业岗位本身就是非固定、非正规的,例如某些服务业。农民工适应了这些特点,为城市提供更具弹性的劳动力供给:需求大时可以迅速增加供给,需求急剧下降时又可返乡而不至全部滞留城市成为庞大的城市失业人群。
    但是必须看到,大量农民工长期不被城市吸纳整合乃至受到歧视忽略,定会积累很多的矛盾,处理不好也可能造成重大不稳定因素。
    刘怀廉同志的这本书是系统研究农民工问题的有益尝试。作者广泛收集资料和各方面研究成果,通过历史的、国内外的、跨科学的比较,为农民工问题研究搭起一个较为全面的平台,有助于人们从总体上去把握探索这一问题。考虑到作者还在中部地区担任地方领导职务就更难能可贵。因为农民工问题决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关键切入点。这个问题驾驭得好,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可以比较顺利。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关心农民工问题。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农民工问题的由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分析
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类型及其比较

第二章  党和国家关于农民非农化就业政策的演变和制度创新
一、我国农民工政策及其演变的五个阶段
二、党和国家关于农民非农化就业及农民工政策要点
三、农民工就业的政策障碍和制度创新

第三章 农民工:农民化化的结果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的分化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阶层分析
三、农民分化是一场深刻的主会变革

第四章  农民工带来了什么:一个最基本的认识
一、农民工与城市化
二、农民工与工业化
三、农民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

第五章  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一、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称谓
二、农民工的类型及其二次分化
三、农民工的特征

第六章  农民工行为分析及“民工荒”现象
一、农民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二、农民工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三、农民工行为过程中的运行规律
四、农民进城务工动力不足的原因
五、“民工荒”现象透视

第七章  农民工现象的多角度审视
一、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及其城市化的困境
二、“社群隔离”及其对农民工的心理影响
三、农民工的社会流动

第八章  农民工制度的形成:一个历史的误会
一、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民工
二、户籍制度:现行农民工制度的支撑点
三、农民工制度的背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的排斥
四、二元劳动力市场与传统的城市就业和用工制度
五、“单位人”的社会管理体系固化了农民工的农民身份
六、现行农民工制度及其弊端

第九章  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
第十章  农民工问题的实质:农民工社会属性的再认识
第十一章  标本兼治: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社会变革的过程
第十二章  他山之石:国外劳动力转移中的农民工问题
结束语  中国农民工的终结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农民工问题”的思考(代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