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方法论和理论流派
从196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围绕城市经济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可以说,这个相对年轻的学科领域在两个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们知道,经济学的方法论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型:规范主义(Normative)和实证主义(Positive)。前者回答这样的问题:经济体的结构应该怎样组织才能够达到高效率?这一类的研究方法,一般是通过严格的经济学模型的推演来得出如“完全竞争型的市场是有效率的”等理论命题。相比之下,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则是要利用现有的资料,来论证现实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而且运行过程和规范主义理论的描述是否一致。
城市经济学范围内的实证主义研究框架主要由以下5个步骤组成:
(1)对现有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
(2)进一步修正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3)建立能够解释城市问题的模型;
(4)结合数据来估计经济模型内的参数,并检验理论假说的准确性;
(5)利用模型进行预测和政策制订等等。
不过,在实际的经济研究中,研究者会根据问题的性质来确定工作的重点:例如,他们有时会结合现实经济中的情况来对原有的模型进行修正(上面的步骤1、2和3),也可能使用那些已经被广泛接受的模型来做出经济预测(上面的步骤4和5)。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量实证研究推动了理论模型的修正过程,但是在城市经济学中很多早期的模型与最新的模型都在很长的时间内处于共存的状态,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哪些模型是更好的。比如,本书的第五章第一节系统阐述了两类城市经济增长基本模型:经济基础模型和凯恩斯的城市乘数增长模型,从需求的角度为城市的经济增长提供了解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