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人举荐
在招纳人才方面,一个非常简单而又非常有用的办法就是:人才推荐的
人选,通常就是人才。虽然不少人才或许有妒才之心,不大情愿推举其他人
才,但只要他肯举荐,那么其所推荐的人才必然不差。因为,如果他是真心
推荐,自会英雄识英雄;即便不是十分情愿,考虑到对自己的影响,他也会
推荐一个上得台面的人才来。
三国时,年轻的鲁肃身材魁梧,好使奇计,学过击剑、骑射,还凭着家
中可观的遗产,招聚一批年轻人,管吃管住,在山里讲武习兵,俨然私人部
队。此外,鲁肃慷慨大方,在乱世之中常周济穷人,变卖家产,在所不惜,
颇受乡人喜爱。因此,周瑜当居巢县长官时,对鲁肃之名也有所耳闻。有一
年发生灾荒,粮食紧缺,周瑜便带人前去拜访鲁肃,希望能筹措一些粮食。
鲁肃便打开家中仅有的两大仓谷粮,慷慨地让周瑜随便挑上一仓。周瑜非常
感动,更加肯定鲁肃绝非等闲之辈。
鲁肃声名远播,袁术听说了,便派人前来招揽。但鲁肃发现袁术治理无
术,难以有较大的发展,便带领一百多人,随周瑜南渡长江,另寻发展。
不久,鲁肃的祖母过世,鲁肃回老家办丧事。这时,有朋友写信给他,
劝他投靠一位叫郑宝的人,说是此人以土地肥沃的巢湖为据点,招兵买马,
如今已有万余人马。鲁肃听了朋友的介绍,虑及眼下的处境,便答应了。
但周瑜力劝鲁肃,不要投靠郑宝。他引用汉朝马援回汉光帝的一句话来
劝鲁肃:“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并向鲁肃推荐明主孙权。
当时,孙策已经过世,其弟孙权刚继承大业,正在广招贤士,周瑜还说:“
我听前代贤哲秘论说,未来承受天命,代替刘家的,一定在东南方。”末了
,周瑜说:“这是攀龙附凤,大展才华的好机会。”
鲁肃听了周瑜的一番颇有条理的分析,加上周瑜先前已把鲁肃的母亲接
到吴地安居,鲁肃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听从了周瑜的话,前往求见孙权。
见鲁肃有意投奔孙权后,周瑜便在孙权面前极力举荐鲁肃,说是以其才
华,应该重用他。
后来,孙权在接见众宾客时,特别留意到鲁肃。尽管此时鲁肃才是个年
仅29岁的小伙子,孙权一见就很敬重他。待众宾客告退后,孙权请鲁肃单独
留下来,与之谈论,终日不倦。一日散朝后,孙权留鲁肃共饮,晚问两人同
榻而卧,聊至夜半。鲁肃跟他分析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的
形势,提出了“榻上策”的战略决策,以及“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的具体
步骤;后来又提出了联刘抗曹的战略方针。再后来,在赤壁之战爆发前,孙
权众幕僚几乎是一面倒地认为,曹操太强,应该敞开大门迎接曹操,独有鲁
肃坚持抗曹,并且建议把驻守在外的周瑜召回来共商大事,从而取得了赤壁
之战的巨大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应该说,孙权能得到鲁肃这种人才,鲁肃能找到孙权这种领导,靠的就
是周瑜的举荐。没有周瑜从中穿针引线,鲁肃是难以投奔到孙权的阵营中来
的。鲁肃如不遇孙权,其一生固然可能受昏庸之主所累而湮没无闻;而孙权
若没能延揽到鲁肃这样的人才,其局势的发展却也难以想象。
唐代韩愈《醉留东野》诗云:“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其意为:
我情愿化为天上的云,让孟郊先生化为天上的龙。举荐人才者大力扶持新秀
,并以所举荐的人才取得的成就为荣耀,这是勇于荐人的最高境界,当也是
以举荐优秀人才为己任的伯乐们的肺腑之声。
李嘉诚的人才库
每当提起自己的成功时,华人首富李嘉诚便坦然告知,“良好的处世哲
学和用人之道”,这二者是其今日成功的前提。
李嘉诚的处世哲学我们都知道,那就是讲求诚信,善于与人合作等,而
为他的事业发展同样立有大功的用人之道却未必为人所尽知。其实,李嘉诚
的用人之道同样是大手笔。
“马上打天下,却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一个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
需要有不同的管理和专业人才。白手起家的李嘉诚,在与一帮创业人员艰苦
创业共同努力下,使其长江实业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像大多数家庭化管
理企业一样,面临着企业制度的瓶颈、新老人才的使用问题。不同的是,李
嘉诚当时的企业所面临的“人才困境”尤为严重。由于当时社会的综合因素
,工人文化水平差,多数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技术管理方面的人员更是奇
缺,那些曾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元老重臣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达
不到企业发展的要求,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商业竞争,要靠这样一支队伍创出
佳绩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李嘉诚“壮士断腕”,克服重重阻力,劝退了一批创业
之初帮助他一起打江山的忠心苦干的“难兄难弟”,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从
而起用了一批年轻有为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为集团的发展注入
了新鲜血液,并且重新引进了一套现代化管理制度。
在李嘉诚新组建的年轻的高层领导班子里,既有具有杰出金融头脑和非
凡分析本领的财务专家,也有经营房地产的“老手”,既有生气勃勃、年轻
有为的香港本地人,也有作风严谨、善于谋划运作的国际人才。可以说,李
嘉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他的集团能成为纵横东西的跨国集团,
是和他回避了东方式家族化管理模式,大胆起用国际人才分不开的。他起用
的那些外国专家,在集团内部管理上把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带入长江集
团,使之在经济的、科学的、高效益的条件下运作;而在集团对外方面,尤
其是在西方,这些外国专家不但是李嘉诚接洽收购的先锋,而且是其集团进
军西方市场的向导。
当然,不只是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大批人才,需要各种不同才能的
人,而且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也一样需要一批不同才能的人,如此,才
能取长补短,更合理、有效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关于这一点,李嘉诚曾形象
地说:“大部分的人都会有部分长处、部分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蚂
蚁一小勺便足够。所以用人应该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材而用为原则。
”因此,在李嘉诚的“智囊团”里既有朝气蓬勃、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又有
一批老谋深算的“客卿”。香港商界盛传李嘉诚是左右手与“客卿”并重,
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精明过人、集律师与会计师于一身的李业广和叱咤股坛
的杜辉廉。后者为李嘉诚在股票发行、二级市场上的收购立下了汗马功劳,
特别是在1987年香港股灾之前,他为李嘉诚的集团成功集资达100亿港元。
白手起家的李嘉诚,通过半个世纪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从一个普通人成
为华人首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原因,固然与其勤奋和聪明、善
于为人处世之道有关,也与其巧妙的用人之道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