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西部大开发的深层考察(林凌)
前言 跨世纪的中国西部开发
第1章 发展理论对西部经济转型的指导意义
一、西部大开发与西部经济转型
二、罗斯托的起飞理论、部门分析理论、增长阶段理论
三、库兹涅茨的统计分析模型
四、主导地区分析:对罗斯托起飞理论的补充
五、知识输出时代及其对发展理论的挑战
六、相对增长经济学或增长的相对概念
七、市场需求对主导部门和经济增长的作用
八、发展理论对西部经济转型的指导意义
第2章 产业转型:结构主导型增长规律与西部经济转型
一、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与结构矛盾
二、结构调整、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
三、逐步改善西部开发资源、东部加工制造的格局,资源开发与资源加工并举
四、打造航空母舰,重塑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推进社会化
五、发展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县域经济,增强扩散效应
六、要素流动弹性与西部产业选择
七、国际产业转移与西部工业化
第3章 体制转型:制度推动型增长机制与西部经济转型
一、中国确立市场经济的制度取向与西部地区的转型之路
二、西部地区体制现状评价
三、大中型国企改革:探索“西国企”的改革突破
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经济
五、突破条块分割和大而全小而全体制弊端
六、用市场经济手段推进国企改革
七、大重组大并购:东西部的不同探索与山东和深圳的启示
第4章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展开放经济
一、开放经济是西部经济提速和转型的捷径和生命线
二、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沿边开放的新机遇
三、迎接世界经济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浪潮
四、大项目战略与政府外交,吸引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
五、对内对外两个开放并举,积极吸引东部资金
六、塑造“政策洼地”,再现特区效应
七、资本市场并购与国际招标:关注国际资本流动和招商引资新趋势
第5章 深化三线军工改革,发挥国防科技优势
一、三线军工企业的改革进程
二、三线军工企业的现状
三、进一步深化三线军工企业改革
四、军工体制改革方向:军工产品商品化和寓军于民
五、发挥三线军工能力和国防科研优势,突破分割体制,建设两大基地
六、转化军工技术和军工优势的关键:“国家定位”的战略调整
第6章 金融体制创新和资本市场建设
一、金融改革: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
二、加快银行改革,建立西部开发银行
三、组建地方金融集团,打造金融航母
四、打破金融机构国有独资格局,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地方金融
五、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为国企改革西部开发中小企业融资开拓新局面
六、深化上市公司改革,培育证券市场基础
七、办好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
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中心城市挑梁
第7章 区域政策:主导地区理论与非均衡协调发展
一、主导地区理论与非均衡协调发展
二、优先发展西部与中东部接壤的前沿地带陕西、四川、重庆
三、优先发展西部地区与国际接壤的前沿地带云南和新疆
第8章 中国城市化水平与西部战略——中国城市化水平估计在50%以上
一、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吗
二、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
三、城乡消费额结构与城市化
四、对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统计数据的质疑
五、若干报道和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实
六、国际比较
七、农村和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政策和帮助
八、东西部城市化差异与西部战略
第9章 社会公共产品的公平分配,教育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一、非对称性转型:社会公共产品享有水平的差距
二、西部大开发现行政策难以缩小东西部差距
三、社会公共产品分配的公平性和平等性要求
四、大开发中实现教育优先,义务教育平等
五、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国家支付改革成本
六、国家财政支持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对口援助
第10章 西部大开发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一、五大工程喜与忧:资源开发·基础建设·工业化
二、南水北调喜与忧:解决北方缺水问题还应从调整工业布局找出路
三、对三线建设和三线调整的评价
四、关于轻重结构和规模结构的思考
五、经济戍边、工业移民与西部大开发
参考资料
附录
展开
西部大开发的深层考察
近几年来的西部开发研究,多以区域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从推进落后地区的开发、从而实现全国范围的区域协调发展出发的。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很大成就。国家在西部进行的五大标志性工程的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建设、西电东送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青藏铁路建设,促进了东西部的协调发展,普惠全国,也是成功的。但是,对西部经济内在增长机制问题的研究和采取的措施却相对较少。如果西部大开发只依靠外力拉动,而形不成内在增长机制,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中国西部大开发与经济转型》是刘世庆同志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在这部著作中,她以发展经济学理论为指导,选择经济转型这个新角度,从更广阔的视野,对西部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她的这一著作深化了研究的层次,把西部经济开发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无论何种发展水平的国家,迟早都要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中国也不能例外。发展经济学的奠基者之一,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指出,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研究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者说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是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批工业发达国家的前提下,考察那些农业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问题。发展经济学的大师W.罗斯托、H.钱纳里、S.库兹涅茨等,从多国的实践中,把一个农业国到实现工业化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阶段。每个大阶段又有两个或三个小阶段。每个小阶段又有以年为单位的时间长度。阶段的划分是以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指标达到的程度为依据的。H.钱纳里等根据先行国家的大量数据,归纳、提炼出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多国经济增长模型。W.罗斯托提出的《从起飞到自我持续增长》的理论,给发展经济学的
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经济起飞理论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接触这些大师的著作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张培刚教授的《农业与工业化》1984年才由他的学生万典武、曾启贤翻译成中文出版;罗斯托虽然在1983年就访问了中国,但他主编的《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到1988年才由贺力平等翻译问世;其他几位发展经济学大师的著作,如H.钱纳里等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S.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等,出版时间都在1989年之后。但令我们庆幸的是,由于市场导向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使我们有了一个市场经济的基础,从而能够用这些理论来校正我国工业化走向的偏差,指导我们走上正确的工业化道路。因为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1994年,我接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委托,和刘世庆同志一起,对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奇迹进行了考察。这是我学习和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初次尝试。我们一边进行调查研究,一边学习罗斯托、钱纳里、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我们惊喜地发现,与这些大师们研究得出的结论、模型和数字相比较,我国东南沿海7个省市的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指标,基本上与他们提出的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中的第二阶段——“工业化的实现和高速增长阶段”的指标相符合。按照钱纳里等人的多国模型,第二阶段又分为三个小段:第一小段需要花费22年,第二小段需要花费17年,第三小段需要花费14年。我们所作的判断是,全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第一小段,东南沿海则处在第三小段。据此,我们进一步判断,东南沿海经济已进入工业化的起飞阶段,工业化的进程要比全国快15年左右,比欠发达地区可能快三四十年。1994年到今天已近10年时间,回头来看,我们当时所作的判断,可以说是有不及而无过之,深感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多么重要的指导意义。更使我们感到,在西部大开发研究中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作指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