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跨国资本时代的后殖民批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107106X
  • 作      者:
    (美)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编辑推荐
    《跨国资本时代的后殖民批评》中所收论文大多写于1991—2000年间,其中多数写于1995年之后。它们体现了我试图正视这一多事的十年间浮现在我们意识前沿的重要论题所做出的努力,当然,我的这些努力同时也体现了我在写作《革命之后:全球资本主义的觉醒)(威斯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的过程中对出现的一些问题所做的进一步阐释。这些论题可以放在三个大标题下探讨。首先是关于全球化的问题,这是一个贯穿在本书中大多数论文之始终的主题。虽然全球化这个术语出现在80年代,但它只是在最近的十年间才成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日常用语之一部分。批评家们论证道.全球化这个现象并不十分新鲜,我们今天所说的全球化只是始自上一个世纪,或者再早一些的运作过程的发展极致。我也赞同这些观点,但在此却要论证,我们必须认识到关于当今时代的描述仍有着新意。全球化作为一种范式也许是现代化在当代的一种替代物,因为它本身就是依循欧美模式的全球性变化的另一种表述。早期的全球化曾产生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但这二者束缚了产生出它们的全球化进程,因此全球化在当代的形态就兼具了后社会主义和后民族主义的特色。它同时也展现了资本主义在取得全球性胜利之时的分崩高析。虽然欧共和日本戏许仍在构造全球资本主义的建筑.但与现代化形成对照的全球化却表明了资本主义中心的解体和对欧洲中心主义目的论的摈弃,这一点极其雄辩地体现在当前对各种不同的资本主义——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的资本主义——的关注上。确实。全球化已经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意识形态霸权或在全世界流通的货币,这一点同样也证实了一种新的形势。下面的三篇论文直接讨论了由全球化所导致的民族和流离失所的问题。最早的一篇《从亚裔美国人的角度透视亚太区域构成》试图为美国揭示出民族的自我形象的含义,也即承认亚太地区的构成是美国历史的一部分,这主要是通过亚洲人和太平洋诸岛居民在19世纪的越洋大迁徙而实现的。另一篇最近写的论文《美国亚裔社会结构中的跨国资本和地方社群》则从当代的视角考察了同样的问题,这时亚洲的迁徙再也不是为贫困所迫,而更是为全球资本主义在亚洲的大获全胜而使然。最后,《对“中国式资本主义”模式的反思》一文探讨的是中国的“流离失所”和中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出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驳斥这样一些文化主义的解释,这些解释认为,假如确有一种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存在的话,那么最好将其置于全球资本主义的语境下来理解。并不是不存在什么东亚和东南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的具体实践,而倒是这些实践本身已成为一个范围更广的整体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整体包括在一些流离失所的中国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历史经验。“中国性”(Chineseness)本身必定要放到历史的语境下来理解,而不是置于非历史的文化范畴,因为这样一来反而使我们对具有中国特征的东西的概念变得复杂化了。本书第二个专题的论文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提出的一些论题,我将其当作全球化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和生产者。我的任务是如何区分这些概念所代表的批判性作用与其服务于当代权力结构的意识形态作用之间的差异。虽然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都摈弃整体性、基础范畴(如阶级)等,但也像在其他场合一样,我在这些论文中论证到,对整体性和基础范畴的认可若放在历史的语境下来构想,也许对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批判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支持者们常常无法区分趋同化的整体性与被当作可能发展为结构和解构的那种整体性之间的差别,正如他们也无法区分被当作目的论之范畴与不断变化着的各种关系之范畴的差别那样。在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情况下,我在这些论文中的论点都是:“历史”对后现代主义或后殖民主义的任何一种批判性概念都是重要的。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当代欧美文化研究和理论批评界,德里克是一个有着广泛影响和理论建树的批评家,这不仅表现在他对当前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提出者和建构者,还表现在他对现实问题的敏锐而活跃的解剖力。本书所收集的11篇论文,大都写于1991年至2000年,基本呈现了作者在急剧变动的时代对现实中出现的一些理论问题的思考。主要讨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提出一些论题,作者把其当作全球化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和生产者;二是全球化问题,这是一个贯穿在本书中大多数论文中的主题,全球化作为一种范式也许是现代化在当代的一种替代物。另外,作者也讨论了本土和全球化的关系、“本土中的全球化”等问题;三是全球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激进的政见形式:后革命和后社会主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杰弗里·托宾在评论约瑟林.林尼金对夏威夷独立运动的批评文章时,呼吁在评价政治运动及其土著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要对环境多加重视。他写道,“把用自然规律解释压迫的话语和用自然规律解释反抗的话语区分开来,这是很重要的。”与此类似的是,作为对詹姆斯·克利福德和爱德华·赛义德关于“本质主义”的评论文章的回应,尼古拉斯·托马斯写道,
    这些评论……所忽略的是,人道主义和本质主义在不同的环境里,在意义和效果上有多大程度的不同。在克利福德的笔下,这个问题仿佛只是学术性的:从逻辑上谎,差异性和混杂性
    比起对人类同一性或有限类型的宣称来更适合当今的全球文化置换图景。对此我应该同意,但本质主义话语在对一些人——这些人的计划所包括的与其说是分析,不如说是机动性——的运用上却产生不了什么影响。赛义德也许能辩解道,作为政治纲领或政府意识形态的本土文化保护主义非常有害,但不能只因为本土文化保护主义意识是非历史的,且不加鉴别地产生着殖民主义定见就视之为讨厌之物。主要问题不在于这把学术性的(是不是种族中心主义的还可以讨论)标准强加于非学术性的和非西方的表述,而在于它认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是统一不变的,结果自相矛盾地将本土文化保护主义本质化了。
    托马斯还认定,“本土文化保护主义一原始主义的理想化思想不会有什么成效,除非关注它们的学者能马上对其内容进行补充,并用历史来对其加以表述,而这些历史不能只用致命的描述效果去重温‘帝国主义的旧梦’。”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殖民主义坚持着眼于历史,这实际上掩盖了其中一种深层次的非历史倾向,即只愿意把本土的东西区分出来,这种倾向已深嵌于“异质性和混杂性”的意识形态里。这种观点还削弱了抵抗压迫的能力,除非是在“身份政治学”的层面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伴随着对过去虚构性和建构性的坚持,竟然没有一种对后殖民主义本身的虚构的更强烈的自我意识,而这种坚持掩藏在对无私地追求真理的主张后面(正如林尼金所说的那样)。从这些视角观察。后殖民主义看起来像是众多竞争计划中的一种,它把一个受限制群体所给予的财富具体化为人性的永恒状态。不过,假如是这样的话。该计划则是个没有前途的计划,它不加区别地驅使每个人处于种族边缘上——包括那些已处于边缘上的人,他们努力想克服这种边际性,但他们的努力却届服于这种直接的驱使力量。
    在评价身份建构时要对政治环境多加重视,这个呼吁虽显琐碎,但却是常识。不幸的是,常识从来都不是显而易见的,意识形态上的臆断总是歪曲它本来的面目。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对身份提出的疑问本身是相当符合常理的;只是在它被概括并普遍化,以至于已容不下任何与自己的断想有偏差的观点时,它才在学术意义上有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并被驱使进了政治的死胡同,抹杀了其他在政治上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得到加强的对身份或历史已建构性的意识可能已使得政治及道德的选择更加复杂和困难,它没有排除选择的必要性。后殖民主义也许是失败的意识形态,就像特理·伊格尔顿所暗示的,或者是个“阶级问题”,正如阿贾兹·艾哈迈德所说的:不管它是什么,它把一种可能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状态具体化为一般的分析或政治原则。
    我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间接地表明,在当今的全球政治中,本土主义具有范式的重大意义。这并非在暗示本土主义提供了一个现成的乌托邦,就像本土主义的“新时代建设”中一样。本土主义的土著倡导者十分清楚土著社会的问题:它们被几个世纪的殖民主义所瓦解,又依照殖民主义政治、文化特性进行了重新改组,这导致了社会和政治的解体,以及土著身份几乎完全的支离破碎,这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去解决;它的文化继续受到旅游业和“新时代”消费主义的损害,而这经常是土著民族自己干的;还有,收复对物质和精神存在都至关重要的土地的梦想,也许仅仅是个梦想。毋也许是出于这种深切的感觉,即他们的社会已遭历史性的摧毁,土生作家们才会坚持要——为了他们——恢复历史的进程,“还它本来的面目”。土生人民的经历被认为“不合历史根据”,因而未被载人史册,所以,为了恢复历史的真实存在,就更有必要把那些从历史书上抹去的部分细致地重新整理出来。
    坚持写一部独立的历史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特别是在如今,将知识道德化甚或生物化的倾向,不但威胁着对世界的共识,而且还威胁着共有政治计划的可能性。虽然本土文化受到(游客或人类学家)损害是千真万确的,但一个仍然存在的事实是:就是这样的现实把土生计划与非土生计划区分开来;特别是当身份问题围绕着灵性来构造时,这种灵性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理解。
    不过,仍可以讨论的是,本土主义既可以是土著感情的表达,也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抱负,它寻求的是去包容和克服这些问题。同样的乌托邦主义——作为计划的历史——也提供了共同的斗争和抱负的可能性。本土主义意识形态在坚持要有一部独立的历史的同时,在就它所阐述的问题上也与其他的历史找到了共识。使它显得特别重要的是它所提出的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都有关于发展(无论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的整个计划;本土主义作家已指出了社会
    主义和本土主义之间的共同特征,但它和我们所知道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相差甚远,它坚持的立场是要重申自己社会的存在。蝕本土主义重申自己与土地有一种特殊关系,并将此作为一种新的生态敏感性的基础,这显然与全世界日益增长的生态意识有着共鸣。本土主义重申自己与真实过去的纽带关系,这并不会像它显出的那样容易制造分裂,而可能包含着一个意义广泛的教训。如果过去是建构起来的,那么它是一直在被建构着的,而与过去的纽带关系需要在现在与
    过去的建构之间进行不问断的对话;除非是在历史的线性概念中,那儿的过去一旦成为过去,除了作为抽象的道德或政治教训外,就没什么;意义了。对本土主义的意识形态中线性暂存性的批驳给出了这样的提示:过去的历史从不会真正过去,而可以提供“故事”,它们也许能用来解决现在的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对它们加以改变来满足现在的需要。⑦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开展对话的意图也暗示出,跨越今天的空间,不但在与非本土民族,而且还在本土民族之间进行对话都是可行的,这其中还存在着一种可能性,即不仅可以制定共同的历史计划,还可以达成普遍的共识。
    如果本土主义意识形态申明将一种本土敏感性作为其基石,那它也通过一些问题向其他的意识形态开放,这些问题影响到任何从种族角度下定义的身份,特别是那些关于阶级和性别压迫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地方性的政治运动已不得不从生态和社区需要出发重新考虑诸如阶级、性别和种族地位等问题;本土主义意识形态也同样如此,它也已经不得不从这些问题出发重新考虑本土主义的意义。当然这些运动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得益,同时也尊重各自不同的身份。如果本土主义的确有着范式上的重要性,那是因为它和我们当今的其他运动一样有着共同的问题,并有着为解决问题而采取共同行动的必要性。
    我想引用一段一位当代本土主义自主运动的领袖雄辩的话,在这些前景黯淡的政治时代,此话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
展开
目录

译者前言
反历史的文化?寻找东亚认同的“西方”
关于后殖民问题的思考
本土历史主义视角中的后殖民批评
后殖民性与历史透视
美国亚裔社会结构中的跨国资本和地方社群
地域性想像:全球主义与地域政治
本土中的全球化
作为历史的开端与终结的全球化:新型范式的矛盾含义
从亚裔美籍人角度透视亚太区域构成
市场·文化·权力:中国“第二次文化革命”的:要素
对“中国式资本主义”模式的反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