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探寻全球主义国际关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1090471
  • 作      者:
    王逸舟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探寻全球主义国际关系》探讨了霸权和平的形成、传统主权观的变革、国家利益再思考、新安全观的界定、非传统安全的范围、生态政治观的效用、多边主义的形态、国际组织的价值、公民社会的复杂角色、个性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国际问题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等等。
展开
作者简介
    王逸舟,1957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祖籍河南省巩县(现巩义市)。
    1964年至1975年在武汉市读完小学和中学,1975年高中毕业后曾作为“知青”到湖北省钟祥县劳动两年半。1978年初,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批大学生进入武汉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政教系学习,毕业时获法学学士学位。1982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列研究系(指导教师苏绍智教授),1984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1984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先后任马列研究所当代研究室副主任、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等职。现为世经政所副所长、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系主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迄今为止,曾经到过30国家及地区作学术访问和客座研究;其中,1988年在匈牙利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作访问学者,199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CFIA)作访问学者,1999年在台湾淡江大学做访问学者。80年代后期曾经专攻社会主义国家各种体制的比较,目前个人的研究兴趣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以及中国外交和国际战略。在美国福特基金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支持下,先后组织和领导了《中国与国际组织:加入与适应的过程》和《中国与非传统安全》两个重大项目的研究。个人主要专著有:《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外交》(2003年),《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1988年)、《当代国际政治析论》(1995年)和《匈牙利道路》(1987年);另外还有《政治与市场》、《权力精英》、《经济体制》、《政治学概论》等译著。已发表的其他各类论文、评论、报告、综述等等,逾四百篇、一百五十万字以上。
展开
内容介绍
    《探寻全球主义国际关系》收集了王逸舟博士最近十年的主要论文。它们从不同领域的侧面,折射出作者这段时期研究工作的基本方向。在“全球主义国际关系”的标题下,各篇论作分别探寻了当今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最重要同时又缺乏现成答案的十几个问题,如霸权和平的形成,传统主权观的变革、国家利益再思考,新安全观的界定、非传统安全的范围,生态政治观的效用,多边主义的形态、国际组织的价值,公民社会的复杂角色、个性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国际问题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等等,作为中国当今全球主义国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王逸舟教授以此书表达出若干新的取向和旨趣,为学术界的争鸣提供了引人入胜的切入点。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国关理论的美国重心
    纵观西方国际政治研究本世纪以来的历史进程,人们不难发现,这里有个始终存在并且发挥巨大影响的“美国重心”。是美国的威尔逊理想主义,造就了第一阶段的“乌托邦”特征;是摩根索、凯南和基辛格等人的研究,使其后阶段的西方国际政治学奠定了“权力政治学”的框架和基石,并且把国际政治学与外交政策结合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是多伊奇、卡普兰和沃尔兹等人的“行为主义的现实主义”研究(以“信息现实主义”、“系统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或“新现实主义”等形式出现),使国际关系的分析几百年来头一次具有了“科学”的形态;是以基欧汉、奈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美国新自由主义学者的工作,使全球主义学说从罗马俱乐部的生态分析层面推进深入到国际政治层面并构成后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其他的“旁系”多少起着制约作用,美国人的主导地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没有受到任何撼动;现在它虽然从巅峰状态下有所下降,仍然处在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国际政治学在本世纪前叶诞生以后,美国始终拥有范围最广大、实力最雄厚的研究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所和课题基金),出版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国际事务期刊杂志,美国政治家和舆论界的国际事务兴趣似乎也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的同行更浓厚。而且,有一个不管人们愿意承认与否的事实是,很多重要的思想和见解,不论是否由美国人首创,总是经过“美国中心”的阐述和诠释,才形成国际研究界公认的“一家之言”:卡尔的现实主义理论的种子是在美国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的;“文明冲突论”其实很久以前便在世界不同角落有类似的说法,但只是经过哈佛大学的名教授亨廷顿的传播才“声名远扬”;甚至美国中心论的许多批评者,如罗伯特·科克斯、罗伯特·沃克、吉米·乔治,也经常是通过美国的巨大和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网络和印刷传媒网络,才得以使自己的批判理论广为人知的。不经过美国的传播(包括在美国发表文章、从事演讲或任教等多种形式),一个国际政治学家似乎很难成为真正有世界影响的人物。此外,在非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在许多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东亚和东南亚),在非西方的广大发展中世界,国际关系学术界对世界政治的理论认识往往受到美国中心的强大辐射和影响,甚至出现了“美国化”的现象。德国国际政治学家、弗瑞伊大学(Freie University)的克瑞彭道夫(E.Krippendorff)教授,把它称为“美国帝国主义”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任何关注当代国际政治思想史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展开
目录
小引………………………………………………………………(1)
霸权和平与国际规则……………………………………………(1)
国关理论的美国重心……………………………………………(34)
主权观念及其制约………………………………………………(64)
主权范畴再思考…………………………………………………(90)
国家利益再思考…………………………………………………(104)
全球化时代的安全观……………………………………………(120)
金融危机的另一种解读…………………………………………(138)
论社会性非传统安全……………………………………………(169)
生态政治的独特视野……………………………………………(188)
海洋法及其国际关系……………………………………………(204)
公民社会与政府外交……………………………………………(225)
个性、心理与国际政治…………………………………………(262)
国际组织的进入与磨合…………………………………………(301)
多边主义与大国风范……………………………………………(329)
国际关系研究与中国……………………………………………(35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