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穷途末路的美国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860721X
  • 作      者:
    (美)芭芭拉.埃伦里奇(Barbara Ehrenreich)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曾经,他们是我们追捧的正派人士,拥有不错的学历,不菲的收入,突然之间,这个平衡的世界消失了,光鲜的生活已然不再…… 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最新力作!白领世界的真实体验。<br>    献给正在准备加入或者已经加入白领世界的人们……<br>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芭芭拉·埃伦里奇采用其独特的“体验”方式,亲身探索并记录了美国社会中的一个“隐秘王国”:白领失业人员的神秘世界。<br>    仅仅凭借一个无人知晓的新身份和一张“空档期”专业人士简历,芭芭拉试图寻找一份中产阶段的工作。除了接受各式各样的职业训练和性格测试,参加各种类型的新手训练营、招聘会和联谊活动之外,芭芭拉还重新包装了自我形象,并拥有了所谓成功求职必备的赢者心态,以期适应这个令人充满希望和期待的公司世界。<br>    在芭芭拉成熟而戏谑的笔下,我们跟随她去游历这个光怪陆离的奥兹国。在热闹、悲凉、夸张、疯狂、苦笑不得的感情交织中,在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欲望和无奈的人物中,芭芭拉无情地揭露了我们最不愿意看见却已经沉陷其中的白领世界。<br>    书中所写的不单单是的美国的事情,也是你们的。这不仅仅是白领人士的生活,相信不久的将来,甚至现在,正是你们每个人正在经历的。
展开
作者简介
    芭芭拉·埃伦里奇是美国著名畅销书作者。她不仅长期为《哈泼斯》(Harper's)和《国家》杂志(The Nation)撰稿,而且是《纽约时报》和《时代》杂志的知名专栏作家。她已经出版了13本著作,其中包括《纽约时报》畅销书《镍币与银币》[Nickel and Dimed:On(Not)Getting By in America]。芭芭拉以其成熟、真实而犀利的笔锋深受广大读者的痴迷。
展开
内容介绍
    书中的主角是那些永远做着正确的事的人们——他们获得了大学文凭、具备了出色的专业技能、打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简历,曾经把哲学和音乐的青春搁置一边,埋头苦读管理和金融等枯燥然而更实际的科目。现在他们却一次次地陷入财务危机,而这场危机的原因并不应该归咎于商业周期的反复无常。<br>    他们中的许多人,曾经管理庞大的团队,执掌大笔的资金,从头到尾酝酿和执行重要的项目——有些人甚至刚刚受到极度的赞誉,要求他们收拾东西走人的通知就如晴天霹雳一般降临了。<br>    如果有谁能成为美国陨落的可靠依据,那就是白领失业者,他们“按规则出牌”,“每件事都做对”,但他们的生活最终沦为一片废墟。现在的科学家也普遍承认,对于支撑起我们企业机构的爱好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来说,这一梦想变得越来越不真实了。<br>    显然,这个一度被我们视为过于舒适、权力过大而不值得关注的社会经济群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原先我们以为的安逸,瑞 却成为煎熬……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br>    奥兹国寻找教练<br>    以前经济低潮中受到绝对冲击的都是蓝领阶层,而这一次,却是相对精英的专业人士、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被罚出局。比如,《纽约时报》就推出了引起广泛讨论的封面故事,主角是一个年薪30万美元的前IT业主管,被裁员后经过两年的失业期,最后去了Gap做销售助理。在21世纪的头几年里,发生了许多与此类似的故事,那些公司高层,或中层职员被精简下岗,最后迫于生计只能在星巴克的柜台后做一名小小的服务员。 <br>    该从何处入手呢?我对求职世界的首次造访是12月里一个阴霾的下午在手提电脑上完成的,这次投石问路让我清楚地感受到恐慌和压力。这些天我一直在相关网站上浏览,得出的结论是你不能看到招聘广告后投递一些简历就在家坐等电话召唤。求职已经演变成一门技术(如果尚不能称之为“科学”),这种技术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没有哪个求职者可以期望单独去掌握。互联网提供了无数的网站,供你粘贴一份潜在雇主能够注意到的简历;你也可以直接向上千家公司在线申请工作。但是,你的简历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或者,通过名目繁多、数量激增的“联谊会”形式,尝试面对面的交流会不会更好一些?这些“联谊会”承诺创造有意义的接触。<br>    幸好,起码有1万个人热切等待着帮助我,也就是“职业教练”。按职业指导类网站的说法,职业教练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真正的职业“热情”,为你修改润色简历,在你求职的漫漫长路上手把手辅导你完成每一个步骤。职业教练的数量每三年就增长一倍,他们是“跳槽行业”的中坚力量,这个新兴行业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发展起来的,也许是社会对白领失业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反应。和蓝领失业大军情况不同,白领失业人员在求职过程中也许有资产可投入,而且,他们既孤独又落魄,这些条件足以造就一个完美的市场,滋养那些声称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就业及恢复自信的任何服务项目。通过一些像职业教练学院开办的15周课程等项目,有的教练算是接受过正规培训,而其他一些就完全是自封的了。你可以没有任何凭证地宣称自己就是职业教练,反正也没有任何管理组织来监督和规范这个行当—意思就是,对于求职者来说,选对职业教练就像抽签一样,完全靠运气。<br>    我是在网上找到莫顿的,介绍上说他是本地的一位职业教练,虽然我很快就了解到,大多数指导过程由于都是通过电话进行,所以地理上的近便并没有意义。我当时想的是,莫顿简直就是为解救我而出现的!从他发给我的背景资料上显示,他以往从事过一些跟国防有关、似乎很高级的工作,其中包括一个职位还煞有介事地标上日期—叫做“负责分析苏联军事研究的高级情报顾问暨分支机构主管”。他还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开设讲座,也时常在同济会和扶轮国际发表演说。显然他一定能引导我弃暗投明,向着我所盼望的、更适销对路的中层专业人士转化。再说,他还向我保证,我不必为第一次的试验课程付费。<br>    走进夏洛特维尔的巴拉克路购物大厦的星巴克,我一眼就认出了他,就是那个根据约定戴着“JMU”棒球帽的人。为了配合这个棒球帽,我决定穿着皱巴巴的便裤和球鞋来见他,不过上身还凑合—黑色高领衫、粗花呢外套,还有珍珠耳环—希望能勉强算做“商务休闲”。我显得有点慌乱,因为通往购物大厦的例行路线被建筑施工堵住,所以迟到了5分钟。我一面与他握手,一面结结巴巴地用新名字做自我介绍,他似乎并没注意到这一点。实际上,他看起来并不打算注意我,或者已经对我失望了。<br>    我们聊了几句圣诞节前大厦的停车情况,我便开始向他摆出自己的条件:我从事公关和活动策划工作,但一直是自由职业者,现在想寻求一个稳定的公司职位,有固定工资,上班地点灵活。应该怎样展示自己?从哪里开始?我掏出周末写完的简历,放在桌上推给他。最坏的设想是他一把抓过简历,不停地对我加以盘问和测试,而他手持简历的方式使我不能偶尔瞥到一眼以便回想起自己所写的内容!但是莫顿对我那一堆简历投注的热情仅仅比一只飞向他手臂的苍蝇多一些而已。也许他无须阅读就已经从这几页纸的格式里—正如我现在看到的一样,缺乏着重号和黑体字—认出这是不值得一个认真的职业教练重视的作品。<br>    ……
展开
目录
导言<br>第1章 奥兹国寻找教练<br>第2章 踏入联谊世界<br>第3章 魔鬼训练营<br>第4章 形象大转变<br>第5章 将联谊进行到底<br>第6章 一线希望<br>第7章 选择,还是放弃 <br>第8章 每况愈下<br>结语 像影子一样游荡<br>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