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版了《路》(Passages)和《新路》(NewPassages)等几本畅销书的美国著名女作家舒意(GailSheehy),10多年前在泰国的难民营里,见到一个几岁大的孤女伶俐可爱,决定把她收养下来。办妥手续,舒意就带着这个名叫阿金(Kim)的泰国小女孩回美国去。阿金坐飞机的十多小时中,看见Et出Et落、月亮和星星,然后抵达美国。着陆后阿金发现所见的人都是操着一种怪异语言、碧眼金发的白人,认为自己到了另一个星球,身在另一个宇宙。舒意要花好几天的功夫才把阿金说服:美国只不过是地球上泰国以外的另一个国家。
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的消息传遍整个世界,次年各地的人,从商人、知识分子以至贩夫走卒,纷纷远道而来寻金,掀起寻金热,当中包括了中国人。听说美国是“金山”,1849年开始,中国劳工大规模地飘洋过海,到新大陆来了。当年这些中国劳工虽然不会像泰国女孩阿金一样以为到了另一个星球,但他们的惊讶和迷惘,大概也和阿金差不多吧!
从加州寻金热至今百多年,种种历史因素使中美人民的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不但进展缓慢,甚至时而(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前后)开倒车。幸好随着时代的推进、交通的发达、资讯的不断突破、国际商业的需求和移民的流动,不少根深蒂固的偏见、种族歧视和语言限制,都有了显著的改进。可是,对绝大部分的中、美人民来说,文化沟通仍是十分浮面的。表面上中国人也会吃汉堡包、喝可口可乐、抽万宝路香烟,看起来已经十分“美国化”,可是对美国深入一点的体会,可说仍然是很肤浅的。我们只要看看《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和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就知道中国的传媒有意无意间,仍然传递着不少对美国人民、文化和生活的误解。当然,反过来说,真正从中国文化生活出来的中国人,知道像谭恩美的《喜福会》般所谓以中国家庭为背景的小说大受美国人的欢迎,也会感到啼笑皆非。可见要纠正美国人对中国的误
解,也是需要一段时间和功夫的。
对于与美国有切身关系的数以百万计的华裔移民、国际贸易商人、留学生、准留学生,甚至是日渐众多的中国访美游客来说,了解美国的制度、文化、社会和生活不再是抽象的、学术性的问题,或者只是为了满足一般性的好奇心或求知欲了。他们需要的是认识美国多层面、多元性的文化参考资料。也是为了这种多层面、多元化的需要,才有我们这套《美国生活百科丛托》的构思和诞生。
时代进步了,这是值得庆幸的。今天在美国的华人,再不是l849年拖着辫子饱受欺凌的早期华侨。不过,我们也要注意,随时代的进步,知识和教育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几十年前在唐人街安身的华侨,只要学会几句英文应付他们洗衣店和杂碎馆的顾客就够生活了;可是今天的华侨为了谋生和在主流社会占一席位,要冲破种族的“玻璃天花板”,以及要突破种族的典型化等等,不但在语言上的要求高了,最重要的是要在文化上知己知彼,才能了解到自己的定位,在多元文化中互相理解、容纳和协调。这不但是华人在美国的前路,其实也是整个世界不能避免地走向“地球村”的惟一前路。
《美国生活百科丛书》的构想是要将美国的生活知识,介绍给生活在不同地域和不同生活层面的中国人。换句话说,我们希望不论是“贩夫走卒”或是“达官贵人”都可以从书中得益和读起来有兴趣。第一阶段的选题包括了美国的政治制度、生活文化、法律、移民、福利、教育、住房置业、税务、医疗等。值得一提的是丛书虽然以美国生活和文化为主题,实际上因为美国在文化上和西欧关系密切,又是在世界有重大影响力的超级大国,我们希望读者会举一反三,使丛书变成作为理解其他文化的一种参考。
坊间有关美国生活的书籍其实也不少,但大多流于过分着重实用,缺乏正确的概念,使读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又有一些猎奇式的、采风式的或指引式的书籍,缺乏整体的文化知识。我们当然期盼这套丛书与别书不同;它的不同在于:
一、我们以每一专题独立成书,但构思时是以整体美国文化为大前提的。专题既独立也相扣,集起来读者就可以理解美国文化生活的全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