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无论是在帝制时代的中国,还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们都已见过太多类似的表述。但同样是“缩影”,其图景却有着霄壤之别。帝制时代对乡村的表达,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之类,所烙上的是理想化的印痕。黄树民讲述“林村的故事”时,就特别提示,在理想化的儒家世界中,构成传统社会经济基础的农民和士绅阶级一样受到尊敬,但这只存在于理论上而非现实中,而且现实差不多与理想相反。这是绵延近百年的中国农村破产和农民暴动的无数事实所早已证明了的。如今围绕“三农问题”所传递出的各种声音亦表明,我们渐渐丧失对于乡村生活理想化的“想象”,事出有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读“乡村”之沉重,正在于它身上背负着极为沉重的历史积淀。<br> 本书主要阐述了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在进入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问题视野也因此各有不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