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901312
  • 作      者:
    潘绥铭等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编辑推荐
  人的性存在及性行为,是人类生活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设置如何实现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社会学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  现在,潘绥铭等的”中国性学研究系列报告”就要出版了。在中国,这是首次严格运用社会学的规范的实证方法.对于中国整体情况的全面反映与分析。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可以视为性社会学在中国日益成熟的标志之一。

  

  
展开
内容介绍
  性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而如本书就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展开如此系统、全面、细致的论述,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作者潘绥铭教授,长期从事性社会学研究,有多部相关论著出版。此次由他负责的课题组首次运用严格的社会学规范的实证方法,对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进行大规模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本书即是在这些科学调查得出的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人性行为与性关系的整体情况所做的分析研究。书中所论问题,不仅涉及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以往我们对这些问题由于种种原因采取回避态度,然而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个别突出的问题不仅影响人们的个人生活,甚至往往形成社会问题。因此,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对待这些问题,认真研究这些问题,不仅有其学术价值,也有普遍的社会价值。
展开
精彩书评
  序言  郑杭生
  性社会学大有可为        郑杭生
  1987年,在我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期间,潘绥铭从我校历史系转到社会学系。当时他已经专门研究性社会学而且做出了成绩,当然也受到了一些非议。我的态度非常明确: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性现象,不仅对社会转型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学科所需的,应该大力支持。
  这些年来,潘绥铭一直辛勤耕耘,著述颇丰。社会学系和中国人民大学为他创造了良好的研究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在我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后来被列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十五”国家级规划重点教材)及其后来的一系列修订版中,专门请他写作了“家庭、婚姻与性”这一章,其中专设了“性社会学”一节(现又增加了“社会性别”一节)。这是正规高校的全国教材中首次出现性社会学的内容,这本教材已经连续发行数十万册,对于性社会学的建立与普及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在我主持的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处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性社会学也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人的性存在及性行为,是人类生活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设置如何实现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社会学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这方面,国际社会学界已经开展了近百年的研究,形成了高质量、大数量的研究队伍,推出了众多具有重大与深远影响的学术成果。相比之下,中国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还是显得太少了,尚不足以满足转型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现在早就不必再谈论性社会学应该不应该支持的问题,而是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促进它的迅速发展的问题。
  现在,潘绥铭等的“中国性学研究系列报告”就要出版了。在中国,这是首次严格运用社会学的规范的实证方法,对于中国整体情况的全面反映与分析。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
  研究成果,而且可以视为性社会学在中国日益成熟的标志之一。从宏观的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他的书能够得以出版,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表明:我们的社会已经更加理性务实,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更加强调学术研究的巨大价值与社会功能,更加善于创造一个和谐的、与时俱进的社会运行机制。
  同时,我认为,性社会学大有可为。我殷切地期望潘绥铭的著作能够促进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的涌现。
  最后,应当指出,当前中国的社会正经历着广泛、深刻而激烈的变化,其核心是随着经济体制转轨而来的社会结构的转型,情况极其复杂。客观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思想观点的复杂性,社会上各个方面对待同一问题都存在多种看法,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在目前的条件下研究性社会学这样敏感的问题,无疑是有一定风险的,也是容易引起争议的。我希望无论是决策者,还是广大读者,都把它们看成是学者的一种真诚的探索和研究,一种值得认真对待的看法、观点和建议。也希望大家都能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待潘绥铭的新著。而且,从学术发展的观点看,有争议的是正常的,有争议才有可能形成不同的学派,才能有学术的繁荣。
  2003年8月9日于中国人民大学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需要知道一个常识:在全世界所有民族的语言里边,都没有“早恋”这个词。你要硬把它翻译成英语也可以,只能叫做“中学时期的约会”。但是如果不加任何解释,美国人就看不懂,尤其是看不出那个“早”字里所包含的贬义。“早”和“恋”这两个字可以合在一块,只有我们汉语里才有。
  早和恋本身就是矛盾的。是早那就不叫恋,是恋那就不可能早。如果你判定那是双方的性交往已经达到了爱情的地步,那它就没有什么早晚的问题,就是说他(她)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已经成熟,已经有了这种需求,他才可能恋。5岁小孩互相拉拉扯扯,玩过家家,谁会认为那叫恋?所以他那时候不可能出现。是恋就不早,是早就不是恋。5岁早不早?早。那过家家是不是恋?当然不是。
  “早恋”这个词汇,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出来的,过去没有这样一个说法。这是因为我们最近20年来急剧的社会变化牵动了成年人的神经。成年人虽然不得不接受青少年提早发育这样一个事实,但是却不愿意把过去自己可以随意指使的青少年,看做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具有完全人格、人性和人权的人。结果就编出了“早恋”这样一种说法。
  青少年呢,由于他们没有发言的权利和机会,所以他们的真实想法被掩盖起来,没有人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偶然也有一些中学生,只能从侧面提出抗议。他说:你们现在演这样的电视,写这样的文章,可是实际上对我们来说,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根本就顾不上。一天学得晕头转向,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搞什么早恋。
  可是如果我们问他,那你心里想不想?你的作业再多,你就真的24小时除了睡觉以外一睁眼就学习吗?绝不可能。我们都从年轻的时候过来的,我小时候学习也不错,也很用功,可我就老想男女之事。我们的子女现在就不想了?不是。是因为他们没法说。恐怕没有一个班主任会允许一个中学生真的说这些话,再优秀的教师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教师需要权威,你倘若真的允许孩子向你提出很多尖锐的问题,你就不敢回答了,你这个老师也就当不成了。所以在中国这样一种教育制度下,孩子们根本不可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因此他们经常在班里掀起一些小规模的“革命”。
  当然,中学老师也和我争论,说你这些东西最多只适合于大学的教育,中学不行。中学有种种特点、种种难处。我说:你说的都对。我没当过中学老师,在这方面我不如你。可是,我们的社会是在发展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咱们稍微改一点点行不行?咱们慢慢地改行不行?一年咱们改一点点行不行?第一年,你就对学生多笑一点行不行?第二年,你穿得稍微花枝招展一点行不行?第三年,你看到他们有男女交往时,你也笑笑,行不行?就做点这个,大概就会比现在好得多。
  其实,关于早恋的争论源于四种社会周期的冲突。
  第一,人的生理发育周期。女孩来月经早,男孩遗精晚;
  第二,心理发育周期。男孩出现性梦和性幻想早,女孩出现白日梦晚;
  第三,社会的受教育周期。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包括提前就业;
  第四,社会成熟的周期。从向往异性开始,到真正开始涉性交往,然后到性交往,到恋爱,到结婚,这又是一个周期。
  这四种周期倘若都是同步,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有任何问题,我们所讲的一切都不会存在。恰恰是因为这四种周期各走各的路,谁跟谁都不相干、不协调,所以才引起了种种矛盾。
  例如,很多同志都讨论,什么算早恋?大学生算不算?大概不算。那么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根据教育周期。结果你就认为高中生算早恋,初中生毫无疑问算早恋。可是小学生呢?又不好说了。四年级的小学生有的就会互相递条子,你说这算不算?你要说算,又不好接受,这毕竟太早点了。
  其实从生理发育周期来看,应该是不算。从心理发育周期来看,他们只是对成年人、对流行歌曲的一种模仿与试探,他自己本人并不理解那是什么意思,而且往往很快就过去了。这样的小孩根本不知道保密,很容易就被老师抓住了,因为他还不懂得这个东西需要保密。你要硬说他是早恋,大概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至于从社会成熟周期来看,说不客气的,许多为人父母的、为人师表的,自己还没有及格呢。
  《小芳》和《同桌的你》这两首歌,意味着、表达着在成年人社会中,很多人已经开始转变看法了。这两个歌等于承认自己小时候也有过这些东西。人们喜欢听喜欢唱,就是开始敢于承认,不再装正经了,不再假装我从小就这么好。这样,你才有可能更加宽容的看待自己的子女、自己的中小学生。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我希望这个过程会更快一点。
  在笔者所看过的谈论前性行为的文字中,几乎没有人认真地讨论一下那个“婚”字究竟指的是什么。似乎谁也不愿意承认,在我国的广大地区里与众多人口中,“办了婚礼就是结婚了”的习俗,一直是而且仍将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社区共识与群众意愿。
  正是因此,广大地区的众多人口所反对的“婚前性行为”,其实只是指连婚礼都没办就睡到一起去了。这与“知书达礼”者和有权有势者所大加鞭挞的“性解放”,基本上是两回事。广大地区的众多人口实际上仍然在遵守着自己的道德规范,并没有什么“婚前性自由”。或者说,政府强制推行的“结婚必须登记”的规矩,其实并没有被人民普遍接受。不信,请看下面的表6—1里的统计结果。
  也就是说,如果把“结婚”定义为举办婚礼就算的话,那么有过婚前性行为的人在6.2%到9.7%之间。如果按照政府的规定,只有去正式登记才算结婚的话,那么有过婚前性行为的人就上升到13.4%到32.1%之间。
  那么,在所有发生过任何一种婚前性行为的人里,究竟有多少人是在举办婚礼之前就上了床呢?农村人与城市人大不相同。在控制了性别与年龄这两个影响最大的因素之后,农村人在婚礼前就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比城市人要少61%。
  从实际发生率来看,在有过婚前性行为的人里,农村人只有20.5%是发生在婚礼之前;而城市人却是36.6%,比农村人多出16个百分点。
  这还仅仅是考察被调查者现在的居住地。我们知道,对于年龄较大的人来说,婚前性行为往往发生在较早之前,所以现在的居住地也许并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因此我们来看看被调查者在14岁的时候(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居住在什么行政榷别的地方,以及他们发生婚礼前性行为的比例各是多少。
  在控制了性别与年龄这两个影响最大的因素之后,从低往高看,被调查者14岁时的居住地的级别每提高一级,发生婚礼前性行为的可能性就随之增加58%。
  实际发生率见表6—2。
  从表6—2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在村镇两级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把婚礼前的性行为与登记前性行为区分得相当清楚。人们容易宽容后者却难以接受前者。在农村里尤其是这样。
  也就是说,在县以下的农村社会里,人们不管政府怎么规定,仍然把举办婚礼认为是正式结婚,仍然把婚礼之前就上床认为是“婚前性行为”,而且仍然非常反对它。所以在村里,婚礼前的性行为才会少到只有1/5强。或者说,在农村世界里,政府所认为的真正的“婚前性行为”仍然非常少。因此,除了某些脱离实际生活的或者另有所图的官员之外,没有什么人会对此大惊小怪。
  这个论断还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检验:一般来说,人们对于某种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越是宽容,那么自己从事该种婚前性行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我们可以把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作为一个因素,把人们实际上有过哪一种婚前性行为(登记前还是婚礼前还是与别人)作为另一个因素,看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哪个强哪个弱。
  结果我们发现:在各个社会阶层里,农村劳动者比城市里的任何附层都更加清楚地区别开登记前的与婚礼前的性行为。
  在农村劳动者中,在控制了年龄与性别的影响之后,在观念上宽容不宽容婚前性行为,对于自己是不是真的发生过登记前的性行为,影响比较小(logitic回归的标准系数是0.204);但是对于自己是否真的在婚礼前发生过性行为,影响却相对大(logitic回归的标准系数是0.043)。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如果对于婚前性行为一点都不宽容,那么与那些态度非常宽容的人相比,自己在登记前就上床的可能性是1/5;可是自己真的发生婚礼前性行为的可能性却只有区区4%。也就是说,同样是反对婚前性行为,可是在婚礼前就上床的可能性,要远远小于登记前的性行为。
  这说明:无论农民赞成还反对,他们所认为的婚前性行为,主要是指还没有举办婚礼就上床,而不是没有去政府领取结婚证就发生性行为。也就是说,农村社会仍然坚持认为:办了婚礼就是婚后,没办婚礼才是婚前。
  可是在城市里,婚礼前的性行为却比较多了。尤其是在县城里,它几乎已经与婚礼后的性行为平分秋色了。也就是说,即使从一般老百姓的眼光来看,真正的婚前性行为也够多了。这才是“性革命”的真面目。
  这对我们的现行规定真是一个大大的讽刺。如果我们把婚前性行为视为一种错误甚至罪恶的话,那么我们目前那种非要每对新婚夫妻都来登记,否则就要宣布人家是无效婚姻的做法,恰恰使得这种错误或者罪恶扩大了1.4倍到5.2倍。反之,如果我们的公仆们稍微懂一些婚姻社会学的常识,承认办婚礼也是结婚(哪怕要求人家婚礼后再补登记),那么所谓婚前性行为的错误或者罪恶,就会只是现在的19%—72%之间。
  这其实是一切试图用法律来约束道德的人的共同尴尬:如果法不严,就没有多少人来遵守;可是法太严了,又会生产出更多的违法者,结果还是法不责众,白白损失了法律的尊严与权威。直到有一天,我们终于不再把法治解释为“我拿法治你们”的时候,这样的尴尬才会最终消失。
  仅仅用“是”与“不是”的二元对立观点来看待“婚前性行为”,而且拒绝把各种不同的情况区分开,这不仅是一个学术水平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态度的问题。未婚夫妻之间发生的婚前性行为,实际上与新婚之夜的性交没有任何区别,对当事人、对社会都毫无损害。如果非要把这样的事情归人“婚前性行为”大加谴责,那么惟一的依据就是所谓的“不合法”。
  ……
展开
目录
一 当代性革命概述
1976~1985:性革命的准备/1
“婚姻神圣”的瓦解/2
生殖革命/3
危机——性革命的基础/6
性革命的第一方面:性与生殖的更大分离
  (性哲学的革命)/9
性革命的第二方面:性的公开化
  (性表现的革命)/10
性革命的第三方面:性行为的革命
  (真正的性革命)/13
性革命的第四方面:婚姻与性开始分离
  (性关系的革命)/14
性革命的第五方面:“我要性高潮”
  (女性的性革命)/17
二 性,我们是怎么调查出来的
课题的前期准备/21
随机抽样的方法与过程/22
调查中采用的新方法/23
为什么采用电脑问卷调查的新方法?/27
设计电脑问卷要解决的三大问题/32
调查的方式与过程/36
真实性的检验/39
我们的调查具有代表性/41
本次调查的意义/43
性调查有什么用?/46
三 性发育:谁说年轻时我们不懂?
性,怎样才算成熟?/52
中国人的总体情况/54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惨痛的历史
  ——性发育的代际差异/54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下一代是堕落了还是更加幸福了?/56
早恋是怎么回事?/57
对青少年,教育“性”的什么?/60
性教育是义务教育/65
中国性教育的目标与理念/66
四 自慰,不仅仅是青少年的问题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自慰?/74
从何时起开始自慰?/78
丈夫的自慰/81
丈夫逃避的原因/83
其他原因/84
自慰论/85
五 性,我们一生中经历过些什么?
性的生命周期/91
中国人的总体现状/94
性的历史:有苦难,才会有复兴/95
人生苦短性更短/97
一生之中的“性别角色颠倒”/101
六 爱的链接:婚前性行为全貌
婚前性行为概况/106
仍然在残害女性的“贞操”/107
技术上的处女:社会的耻辱/109
婚前性行为的历史变化/112
中国特色:“婚礼前性行为”与“登记前性行为”/116
登记前性行为:观念与行为,总体上的各种差异/123
真正的“婚前性行为”:婚礼前性行为/135
与别人发生的婚前性行为分析/136
没有婚前性行为就“纯洁”吗?/137
婚前有过性行为,婚后更幸福还是更不幸?/140
七 婚姻不是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婚姻是一种社会设置/150
恋爱中的性选择/154
婚姻准备与结婚/156
现状:夫高妻低的结婚/159
“自由恋爱”,久远的理想与目前的神话/161
婚姻,其实是基于经济实力的选择/163
“婚姻危机”:中国夫妻还相爱吗?/166
什么在破坏感情?/170
性与再婚:离婚究竟有什么危害?/172
夫妻暴力:现实与解释/178
八 性也是一种生活:婚内性行为概述
夫妻性生活,多了还是少了?/183
性交频率的中美比较/184
婚内为什么会“乏性”?/187
爱情对于性生活频率的强大作用/190
夫妻性生活的全面考察/194
性,更重要的是感受/197
中国夫妻的性生活满意吗?/201
我们有多少性高潮?/205
性高潮,其实是爱的巅峰/209
性生活多,性高潮就多?/212
性,也需要技巧/214
九 爱是要做的:夫妻之间的性技巧
总体情况/218
历史发展/219
中国人的“口禁忌”/222
婚姻至上主义反而限制夫妻的性交往/227
怎样才算懂得性技巧?/228
男人心目中的“女性的性技巧”/230
在女人心目中,男人的性技巧包括些什么?/231
“懂得性技巧”的总结/233
什么样的性信息最有益?/234
性知识再多也无害/250
十 假如多出一个人:其他性伴侣
什么叫做性伴侣?/253
多少人有其他性伴侣?/258
谁更容易有其他性伴侣?/262
婚外性行为/265
什么人更容易发生?/267
原因与危害/27l
性与爱的相对分离/272
十一 跟什么样的人做爱,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与感受
跟哪种性伴侣会采用更多的做爱方式?/274
跟哪种性伴侣做爱最满意?/283
原因分析/286
有其他的性伴侣,对于跟配偶的性生活有什么影响?/287
在其他的性关系中,女人和男人,谁更加快乐?/290
十二 性生活中,女人仍然是“二等性别”?
社会性别,也来自“性”/296
谁更容易“性屈从”?/297
是“性屈从”还是“性维权”?/298
靠什么来“维权”?/299
对男性的警示/300
童年的性接触/301
不情愿的性行为/302
被迫的性行为/304
“婚内强奸罪”的死结/304
中国的性骚扰/306
关于性骚扰的西方理论/308
我们能够相信哪种?/314
“美”,给女性设下的圈套/325
“同性恋”/328
十三 钱与色:“黄”的不仅是脸
“情色活动”分析/333
男人为什么参与这些活动?/337
“危害”/337
“看黄”,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对比/341
男人接受“性服务”: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对比/343
接受“性服务”的详细情况/345
谁更容易找“小姐”?/347
中国的“小姐”知多少/352
性的社会网络理论/359
十四 性健康:一个理想还是一个误区?
性健康是因人而异的/364
性健康是处于“关系”之中的/365
性健康是生活的一部分/366
性,是生理决定的吗?/367
性障碍:社会的而不是医学的判定/370
当前中国男女的“性障碍”/373
十五 性病与艾滋病:中国的现状与意义
别不信,性病真有这么多/380
谁更有风险?与“常理”的不同之处/381
找死就别戴套/383
女性的性病,与丈夫的情况有关/385
艾滋病,我们知道得不多,出错却不少/387
“安全套”是个更好的词吗?/391
谁是最危险的传播者?/393
艾滋病恐慌:整肃性道德的最后武器/394
怎样去理解艾滋病感染者?/398
十六 性革命分析:中国人“初级生活圈”的变革
中国的性存在之变:是进化还是革命?/404
撼基之变:性与生殖的相对分离/413
革命的泡沫:爱情超越婚姻/415
突破与平衡:性与婚姻的关系之变/417
睡火山:性与爱情的关系之变/418
女性的性革命/419
社会的作用更大还是更小?/420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性道德?/424
附录 调查问卷/42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