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抱着旧“官念”不愿意放
在一些人观念里,当公务员就是当“官”,是国家干部,是政府雇佣来“管理”民众的。这样的公务员,很难说他们工作不勤勉。相反,很多时候他们起早贪黑地工作,为管理好分内的事而殚思竭虑。但比较奇怪的是:他们的付出与回报常常不成正比,“好心”有时被当成了“驴肝肺”,一些良好出发点的举措得到的却是民众的抵触。于是,一些公务员忍不住感叹:
现在的公务员越来越难当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简而言之,传统的“牧羊”式管理失效了。在封建社会,各级官员是“牧羊人”,他们在放牧民众(民众是被驱使、放牧的“羊”)。这种传统的观念虽然经过建国后的几十年清肃,但在当今某些公务员的大脑仍有或多或少的遗毒。
哪里水草丰盛就把羊驱赶到哪里,哪里有沼泽和猛兽就把羊赶开些——这种类似放羊的管理方式在古代的官员身上一旦得到贯彻,就是难得的好官。但现在的公务员要是这样来“放牧”民众,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
现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了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从国家到地方,大量的行政审批项目被削减,很多地方都开办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这实际上是政府从原有的行政管理色彩中逐渐淡出,迈开了走向服务型的步伐。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工作规则》、《公务员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在2008年3月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纷纷就“建设服务型政府”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个目标的完成,要靠全体公务员的共同努力。其中,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副省长骆玉林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非常有针对性;现在一些政府机关仍然存在着干部作风散漫,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亟须改进和提高等问题,建立一支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十分迫切。
时代在发展,我们应该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认识“公务员”这个角色。
可以这样说,称职的“公务员”,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服务员”。
从“干部”到“公务员”
“干部”这个词,原本来自于日文,意思是:在一个组织中担任管理和领导职能的人。建国以后,“干部”这个词在我国的党政机关广泛使用,逐渐取代“官员”一词。今天看来,“干部”带着浓厚的时代烙印,它反映出政府公务员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计划经济和社会管制。
今天的社会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民众需要的是一个服务型政府,其核心价值就是:具有核心竞争力、民主和负责、法治和有效、合理分权、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服务型政府与计划时代的行政体系具有迥然不同的价值理念,而这种理念的载体,就是公务员。
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并从2006年1月1日起
施行。从《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尤其是政府组建国家公务员局以后,政府的职能正在发生改变。对此,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文跃然发表评论认为,国家公务员局组建带来的变化,是“干部概念基本没有了,但保留了公务员概念。”从“干部”到“公务员”,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字面上的概念变化,它所反射出来的是公务员群体的身份回归,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从管理者到服务者,公务员身份的回归,契合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客观要求。计划经济时代,行政部门对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严加掌控,市场不能合理调配资源,物资不能自由流通,社会的生机和活力被束缚,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因此处于困乏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现象虽然在改变,但却并没有消失,一些地方的计划经济思维依然严重,行政部门对经济生活干预过多,阻碍了社会发展。可以说,新的时代在呼唤一种新的行政理念。
而公务员身份的回归,正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保证。公务员本来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要体现出其服务性,就要改变以往管理者、领导人的思维和办事方式,要以民众愿不愿意作为取舍标准,以民众满不满意作为评价标准,处处为民众着想,事事对民众负责。同时,要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公务员还要虚心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行政能力。
从干部到公务员,从管理者到服务者,这种行政理念的转变,既反映出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也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强大推力。在这一进步的潮流之中,公务员不能倦怠。
2.封建特权思想严重
据《海南特区报》报道:2008年10月30日晚,海南省农业厅一名中年男子醉酒躺在儋州顺龙宾馆810客房内,要求120医务人员在客房内为其打醒酒针。男子的要求被拒后,穿着内裤在宾馆走廊内追打两名医务人员。
男子身穿内裤,威风凛凛到处追打医务人员,让人不禁啼笑皆非。事后,有人问这个借着酒疯殴打医务人员的男子:你为什么要求在宾馆房间打针而不愿去医院?他说:“我是处级干部,身份特殊。”原来,这个男子是海南省农业厅的一处级干部!
此事经过媒体报道,马上就在网络上形成热议,一顶“内裤处长”的帽子被网民扣在该醉酒男子头上。这件事产生了相当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海南大特区的文明形象。
网上有人这么评论:“因为是处级干部,所以必须享受医务人员的‘上门服务’,否则就大打出手——海南省农业厅这个‘内裤处长’的恶劣行径所表现出来的丑陋狰狞面目,怎么看都像旧社会的豪强恶霸。他其实已经丧失了一个国家公务员应具备的品德,严重损害了海南干部队伍的形象,如果不严肃处理并将他清除出公务员队伍,势必纵容领导干部的跋扈与骄横之气!”
醉得一塌糊涂了,却牢记着自己的处长身份。牢记这个身份其实也不见得是坏事,如果牢记是缘于一份高度的责任感,那倒是值得表扬与歌颂。但该处长的牢记,记的是身份所带来的特权。这也难怪引来舆论一片哗然。
不可否认,在我们的公务员队伍中,有极少数不能很清楚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自己的工作中不能够体现出人民公仆的角色,总是感觉自己手中有权力,但又总是忘记了是谁赋予了自己这些权力。他们不仅不尽公仆应尽之责任,甚至变“仆”为“主”。更甚的是:连最后一点责任也不要,要变“主”为“王”。这类例子并不少见,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在这里,我们只想请公仆们看看人民的好公仆牛玉儒吧。也许,通过他的点点滴滴,我们更能体会到人民公仆的责任是应该怎么去体现的。1997年4月,牛玉儒当选包头市市长。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市长,首先要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不辜负人民群众的重托与期望。”
一个200多万人口的城市市长,工作千头万绪。牛玉儒想,必须探索出一条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有效途径,了解人民群众所想、所愿、所需,更好地服务一方百姓。
作为包头市市长,1000万市长预备金,牛玉儒拿出一半搞社保;黄金地段,他拿来建市民休闲广场;他深入大街小巷调查摸底,让人把街灯装上,照亮黑巷……
在牛玉儒工作过的地方,与他交往过的老百姓,都对他深深眷恋,忘不了这位“平民市长、平民书记”。
“人民的利益高于天。”这是牛玉儒的座右铭。他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在他的倡导下,2000年10月18日,市长电子邮箱和市政府热线电话12345开通,平时从不爱题词的牛玉儒这回破了例,专门为“政府热线”题词:“要办,就一定要办好。”
“政府热线”的开通,能促使有关部门帮助群众尽快解决一些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急事、难事,更重要的是,许多群众的意见也使政府的决策变得更加务实科学。
在“政府热线”开通后不久,一位下岗职工打来电话说,负担调价后的取暖费有困难。牛玉儒主持市长办公会议做出决定,对几类对象给予特殊照顾,使这位下岗职工特别高兴,也使有像这位下岗职工一样处境的人受了益。“政府热线”连民心,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一二三四五,有事找政府”,一时成了包头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们是人民的政府,要执政为民,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不论是当市长,还是当市委书记,牛玉儒总这样告诫干部。
“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以人为本。”牛玉儒以此为宗旨。他把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放在城市建设首位,既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
牛玉儒先后担任包头市市长、呼和浩特市委书记。不论是经济实力、人口数量还是城区规模,两市在内蒙古都排前两位。牛玉儒把方便市民工作和生活,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到过包头的人,都会去那个充满现代气息的银河广场:绿草如茵、鹿鸣呦呦,音乐喷泉、水幕电影……然而,人们很少知道这个广场由构想变成现实的周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