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改革第一人邓小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03038793
  • 作      者:
    卫炜等著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改革第一人邓小平》内容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和国家走上了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综合国力愈益强大起来,人民生活逐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作为中国改革第一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历史功绩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是20世纪人类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页。<br>    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博大精深,中国的改革实践波澜壮阔。深入对邓小平改革思想和中国改革实践的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展开
精彩书摘
    风云激荡的20世纪就要过去了,撼人心魄的百年历史长卷已展现在世人面前。20世纪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世纪。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更是一个既充满了痛苦和灾难,又充满了自豪和希望的世纪。世纪之始,中华民族就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20世纪的中国历史就是围绕这两大任务展开的。所以,百年图强、振兴中华无疑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主旋律。为了跟上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这样一个贫困落后的大国建设现代化,中华民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和曲折。我们的人民斗争之英勇,牺牲之惨烈,为世界历史所少见。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作了科学的概括,指出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面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个概括是一切有历史责任感的人们在世纪末的反思中得出的一种理性的升华。这个概括的理论意义绝不仅仅是一种对历史的准确描述,而是引导人们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站在大的时空的高度,观察和把握百年中国历史的主要脉搏和趋向,从而更为深刻地认识邓小平领导的“第二次革命”的历史作用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br>    在百年图强、振兴中华的交响乐中,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邓小平在他人生最后四分之一的旅途上,在中国这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大舞台上,指挥奏响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雄伟乐章。从70年代末起,邓小平把握历史和时代的脉搏,把中华民族从过去“左”的路线,特别是从“文化大革命”的梦魇中拯救了出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了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使古老的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哀悼邓小平逝世的声明中这样说:“邓小平在中国最令人振奋的一段历史中,打下了自己永不磨灭的烙印”,“在他的卓越领导下,人民的生活发生了难以想像的变化,这一成就无疑是他留给后人的最伟大遗产”。<br>    我们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第一人,与将他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一致的。把邓小平称为“总设计师”,有人说,是我们党的领导人首先提出的;也有人说,这是国外的报道中首先使用的。不管怎样,这一称谓就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而言,早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br>    时代造就伟大的人物,人民选择自己的领袖。邓小平16岁那年离开家乡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中,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和事业,献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他作为一代伟人,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战功卓著,在治理西南地区的党政军领导岗位上成绩斐然,在身系全党建设重任的总书记任内日理万机,在力排“四人帮”干扰、致力于全面整顿的艰苦岁月里果断坚毅,展示了领袖人物的雄才大略,为他在未来中国政治舞台中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创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从这次全会起,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曾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邓小平,在全国人民的呼唤下,成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班人”,即这个集体的核心。在邓小平的领导和设计下,我们党形成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稳步地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邓小平在第二代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是历史形成的。<br>    ……
展开
目录
绪论<br>第一章 改革的先声<br>第一节 临危受命,从周恩来手中接过了四个现代化的接力棒<br>第二节 还是安定团结好<br>第三节 当前的薄弱环节是铁路<br>第四节 工交战线是整顿的重点<br>第五节 军队要整顿<br>第六节 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br>第七节 各方面都要整顿<br>第八节 批“惟生产力论”,谁还敢抓生产<br>第九节 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br><br>第二章 改革的宣言书<br>第一节 历史在徘徊中前进,中国向何处去<br>第二节 邓小平再次复出<br>第三节 批判“两个凡是”,倡导实事求是<br>第四节 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大讨论<br>第五节 东北之行和“东北谈话”<br>第六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br>第七节 转移工作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r><br>第三章 改革的前提——拨乱反正<br>第一节 “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br>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br>第三节 反对错误思潮,重申四项基本原则<br>第四节 指导起草“历史决议”,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br><br>第四章 在改革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br>第一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br>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r>第三节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形成<br>第四节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r>第五节 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br><br>第五章 改革的起步——农村改革<br>第一节 支持万里在安徽的改革——第一个农村“责任制”文件的诞生<br>第二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新提法:承包到作业组<br>第三节 尊重农民的首创权——包产到户的普遍推广<br>第四节 废除人民公社,促进社会化生产<br>第五节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br><br>第六章 改革中的对外开放<br>第一节 走出封闭——对外开放政策的确定<br>第二节 “杀出一条血路来”:经济特区的创立<br>第三节 惊涛拍岸——沿海城市进一步开放<br>第四节 巨龙腾飞——全方位、大开放格局的形成<br><br>第七章 城市改革的启动和深入<br>第一节 打破坚冰:扩大企业自主权<br>第二节 “包”字进城:推广经济责任制<br>第三节 改革所有制——发展多种经济形式<br><br>第八章 改革将中国引向市场经济<br>第一节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br>第二节 出台“中国版政治经济学”<br>第三节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br>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发展<br><br>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br>第一节 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br>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br>第三节 实现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培养接班人<br><br>第十章 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br>第一节 “我是热心科学的”<br>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r>第三节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br>第四节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r>第五节 从战略的高度考虑教育问题<br>第六节 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br>第七节 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br><br>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外交战略<br>第一节 对国外形势和时代特征作出新判断<br>第二节 改变“一条线”战略,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r>第三节 从战略利益出发,调整与发展国与国之间关系<br>第四节 应付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20字战略方针<br>第五节 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思想<br><br>第十二章 军队的现代化建设<br>第一节 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变<br>第二节 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br>第三节 国庆大阅兵:检验部队现代化、正规化的成果<br>第四节 百万大裁军: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br>第五节 武器装备向高、精、尖发展<br>第六节 由“消费型经济”转为“增殖型经济”<br><br>第十三章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施<br>第一节 依据实际情况产生的科学构想<br>第二节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br>第三节 香港回归<br><br>第十四章 确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br>第一节 “第三代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br>第二节 不负重托,聚精会神地做几件让人民满意的事<br>第三节 两代领导“核心”顺利交接,改革开放事业继续前进<br><br>第十五章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胜利迈向21世纪<br>第一节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历史性谈话<br>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br>第三节 党的十五大的鲜明主题<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