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理论的发展演变及其流派
我国关于组织理论与实践的活动研究起源很早。不仅很早就有修宫殿、筑长城、开运河等大型生产组织,在行政组织的研究方面尤其源远流长。《周礼》一书(公元前12一前1l世纪)相传是周公为周朝制定的最早的一套官僚组织制度,它把周代官员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宫,以天宫职位最高。六官共分360职,各有职掌,职责分明。自周以后,历代朝廷封官定职,都编有详细的官职表,层次分明,职责清楚。
在西方国家,组织活动和组织理论也随着社会的前进而逐步发展起来了。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1864~1920)研究了世界组织发展的历史,借鉴了中国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在对普鲁士官僚制度抽象化的基础上,系统地归纳了官僚制度的组织理论。由于他的总结有相当的深度,故为一些学者所推崇,其人甚至被西方称之为“20世纪初极为卓越的思想家”。
韦伯研究了理想模型,即传统权威理论;超人权威理论;合法权威理论。他认为理想型官僚制度具有以下特征:①官僚制度仅为一种组织形式,不论公私机关,均皆适应;②官僚组织是有层次节制的;③官僚们的工作是分工的,每一官职有明确的职权和职责;④官僚的选任,以才能为主要依据,不受其身份限制;⑤官僚的待遇因其职责和社会地位不同,有其不同的等级;⑥官僚必为其基本职业,而非副业;⑦居官与事业相联系,依其成就而升迁;⑧官僚在执行任务时,完全遵守法令,不得以个人的喜怒好恶而行动;⑨一切法令规章以及决定,均需具备成文的形式。
对韦伯的理论有褒有贬。一些学者批评他对“权威”的分析不够理性,而对官僚制度的分析又过分理性,过分重视受命与控制,而无任何协商与协调的余地;有人认为只有在军队和极权政党之中才有可能推行;有的批评他过分重视官僚制度的功能而忽视其反功能;有的指责他过分强调官员的忠诚可靠,法令繁多,行为方式太僵化;有的认为层级服从与专业分工相矛盾,相冲突。
继韦伯的官僚制度组织理论之后,西方又经过了古典组织理论与现代组织理论两个发展阶段。其发展方向大致如下:由传统的官僚型演变为社会动力型;由职位的层级体系演变为社会程序体系;由机械效率的研究转变到重视人的理性效率的研究;由官僚结构的组织机制转变为社会结构的组织机制;由命令控制转变到意见沟通控制;由自上而下地获得权威转变到从组织内部获得权威,由“合作意识”代替“强制妥协”,由“权力平衡”代替“命令服从”;由个人高度的集权决策转变到团体决策;由控制下属的工作转变到民主的工作环境;由为生存而工作转变到为满足多种层次的需要而工作;由信息不通转变到灵敏、准确、完整的信息反馈;由政策与执行的分离转变到政策与执行连续不断的动态管理。这些变化,是当代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带来的,也必然促进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无产阶级则以其崭新的面貌探索着组织理论的重大课题和理论体系。这种探索的出发点、立场、观点、直至某些方法,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学者的探索相比,有着本质、原则性的区别:其一,鲜明地阐明无产阶级的组织性质。资产阶级掩盖了的组织的阶级性,特别是国家政权的阶级性,只有无产阶级才有勇气把它彻底地加以揭露出来。其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组织理论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以国家政权组织为例,我国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国
家在政权组织建设方面也有过曲折和教训,比如过分国家集权和行政命令的弊端等,经验和教训都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组织理论的发展和自我完善。
第二节组织机构与领导
一组织机构的要素和功能
为更好地开展领导活动而深入地研究组织机构的内在的联系与功能,有必要对组织构成的要素做一番探讨。
(一)亚里士多德的“物体四因说”观点。组织理论的研究者曾根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物体四因说”的观点,把组织构成的要素分为四类:一是物质要素;二是结构要素;三是运行机制要素;四是心理要素。下面我们对四类要素进行分析:
1.物质要素。物质要素是组织的基础要素,从传统组织研究到现代组织研究都十分注重对这些要素进行分析。这方面的要素主要有:①人员。任何组织都是以人为核心而形成的,人是一个组织机构中最重要的物质要素,没有人,便不成其为组织。②经费。在各种组织机构中,各项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财政经费作为支持,否则便无法开展活动。③物资设备。物资设备是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所必需借助的。如部队就需要营房、武器装备、车辆等。物资设备是否齐备,其性能是否适合需要,对组织机构设计及工作效率影响很大。
2.结构要素。结构方面的构成要素是从静态角度出发,对组织中的领导关系进行分类而形成的要素。这方面的要素主要有:①目标。组织目标规定了整个组织的运行方向,是组织的灵魂,它在本质上反映了组织的基本功能。组织目标是一种可以分解的事物,经过一系列的分解与综合,组织目标将划分为职能目标体系和工作目标体系两部分,前者为各机构部门规定了工作性质,后者为组织成员奠定了职责任务。②部门。部门是对组织进行一系列分解之后所形成的机构。在所有组织内部都有一系列层次不同,大小不等,但工作相关的工作部门,这些部门具体承担着分解后的各种组织任务。如我军的司、政、后机关以及军、师、团、营、连、排、班,就是这样一些组织机构。③权力。权力是组织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它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解下去,分别授予各工作部门和工作职位。
3.运行机制要素。运行机制要素是从动态角度出发,对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归纳而抽象出来的主要因素。这方面的要素主要有:①领导。领导作为组织机构中的一种运行机制要素,它是指组织中的领导者带领被领导人员完成工作任务的活动。这种活动,一方面要与组织结构要素中的职责、权限发生联系,另一方面又要与物质方面的人员要素发生联系,此外,它自身还涉及了许多具体的领导艺术和领导技巧。②决策。决策就是对问题的决定。决策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分析与选择,一般有这样几个步骤:一是发生的问题是什么?二是问题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问题的后果、影响及问题的性质如何?三是有哪些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四是选择哪个解决方案最合理、最有利于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③控制。控制是指保证组织机构中各工作部门及工作人员自身工作的正常运行以及彼此之间的和谐运行,控制的目的在于排除运行中的各种干扰,维持组织中的正常工作秩序,建立一个祥和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一般说来,组织机构中的控制活动主要包括三部分:监督活动,协调活动,反
展开
定的领导才能,首先就得学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讲的就是:做官已能胜任的人,要学习;学习得较好的人,可以做官。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就是为那些准备“做官”和即将“做官”或已经“做官”的人而写作的,希望能为他们提供一点系统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江泽民同志指出:“领导科学就是指领导工作中合乎规律性的东西。”
李瑞环同志说,什么叫领导?简单地说,“领”就是带领,就是走在前边,干在前边,身先士卒,“导”就是引导、教导。只有“领”好了,“导”才能起作用。自己满脸脏东西,怎么号召人家讲卫生?你在台上讲人、人在台下讲你,你讲的还管什么用?如果各级领导干部都能真正做实事求是的表率、联系群众的表率、艰苦奋斗的表率、清正廉洁的表率、遵守纪律的表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表率,都能真正克服和反对形式主义,抵制和不搞任人惟亲,都能身体力行,言行一致,那么许多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或者容易得到解决。改善领导工作,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在当前情况下要特别强调领导带头、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勤政为民、廉洁奉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应该成为每一位领导的座右铭。具体说来,作为一本教材,本书是为了满足MPA(公共管理硕士)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是MPA研究生必修课教材。在写作中我们尽量贯彻了以下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有理论介绍和理论探索,又要有历史分析,还应有案例分析;努力做到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深入浅出,具体实用,具有可操作性;要求中西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要对中外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又要突出“现代”意识;理论述说与材料的使用以“行
政领导”的内容而不是“企业领导”的内容为主。每章后的“本章提要”用1000字左右,提纲挈领地将本章的内容概述出来,以便复习。每章后则针对所学内容,结合案例,出3-5个“思考讨论题”,以便加深理解本章内容。虽然本书是为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而撰写,同时也可以作为各类高级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学习公共管理的培训教材和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自学参考书。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现代领导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全书由主编首先拿出写作提纲,并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修改敲定,分章写作。全书分为14个部分:导论:领导与领导科学,由张伟超执笔;第1章:领导环境,由赵玉莲、殷石龙执笔;第2章:领导组织;第3章:领导体制,由李毅执笔;第4章:领导结构;第5章:领导关系,由宋维群执笔;第6章:领导职能;第7章:领导行为,由何兆勇执笔;第8章:领导过程,由成小明执笔;第9章:领导素质,由陈解、李超执笔;第10章:领导魅力,由钟斌执笔;第11章:领导方法,由兰芬执笔;第12章:领导艺术,由钟斌执笔;第13章:领导效能,由李超执笔。各章成稿后,由主编张伟超教授和副主编兰芬、何兆勇反复修改定稿。
在此要特别感谢湖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袁建尧同志,感谢他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从头至尾审读全书,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还要感谢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谭跃进院长,及社会科学系刘戟锋主任、李绍新政委,为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所提供的大力支持。
由于本教材内容涉及广泛,在写作中参考了许多有关领导学的著作和文章,在注释中没能面面俱到,敬请谅解。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对领导学的学习和研究不够深入,书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敬请有识之士批评指正,以便更正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