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族学通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10011804
  • 作      者:
    林耀华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7.12
收藏
内容介绍
  我们编写的这本《民族学通论》是一部力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原则为指导,主要运用国内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资料,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一些有关的最研究成果,来阐述民族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著作。国内许多大专院校,特别历史学系、人类学系、民族学系、甚至社会学系,都急需开设一门《民族学概论》或《民族学通论》的课程,因此,当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部门约请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写一部能够体现我国民族学研究的新成就并拥有较丰富的资料的民族学教材时,我们便高兴地按受了这一任务。这就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起因。
展开
精彩书摘
  俗官几乎全部出身于封建世俗贵族家庭;僧官绝大部分出身于贵族家庭,首先履行出家手续,再经过学习受训后获得官职。噶厦原设委员四人,称为噶伦,依例由一名僧官和三名俗官担任。噶厦下面设有两个并列的机关,译仓掌管僧官系统,仔康掌管俗官系统。区域行政机关也分别由僧俗官员担任总管和县官。为了维护农奴制度,西藏地方政府设有军队、法庭、监狱等一系列统治机构。这种政教合一的制度实质上是封建贵族专制的政权组织。这一制度在1959年民主改革运动中废除。
  (二)盟旗制度
  盟旗制度是清朝政府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的封建统治制度,是根据满族八旗制度的组织原则,在蒙古族原有社会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旗不是蒙古族固有的社会政治制度的继续。蒙古族社会中原来存在着兀鲁思、土绵、鄂托克、爱玛克等彼此间具有领属关系的大小领地。自19世纪上半叶起,清政府逐渐取消了蒙古族原有的领地之间的区分和统属关系,大致在鄂托克或爱玛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建立新的组织——旗。旗有札萨克旗、总管旗和喇嘛旗之分,以札萨克旗为多。旗为军事、行政合一组织,既是清朝国家行政体制中蒙古族地区的军事、行政基本单位,又是清朝皇帝赐给旗内各级蒙古族封建主的世袭领地。旗设“札萨克”,即一旗之长,由中央政府委任旗内蒙古族封建主中有功于朝廷者担任。旗以下行政单位为“佐”(或称“箭”,蒙语称“苏木”),佐下每十户设一个“什长”。贵族每一家族都有一个族长(蒙语称“努图克达”),掌管族内事务,受旗札萨克管辖。
  盟为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通常由中央政府任命各旗中的一位札萨克兼摄盟长。朝廷指定适当的地点为固定会盟处,各札萨克定期在此集会。会盟由盟长主持,审查各旗箭丁,决定佐领的改编等事项。此外,还进行各旗箭丁检阅,行使检查财务、清理民刑案件等职权。盟长不能直接干预各旗事务,也无权发布命令,但盟长有向清政府告发权,起到对地方事务的监督作用。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单元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人类的起源
第一节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
第二节人类的远祖
第三节直立人——真人的出现
第四节智人

第二章人类的种族
第一节种族的分类
第二节种族的成因
第三节种族和民族

第三章语言与民族
第一节语言的产生
第二节语言和民族
第三节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
第四节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

第四章经济文化类型
第一节经济文化类型的含义
第二节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
第三节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第四节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

第二单元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

第五章民族学的源流
第一节民族的概念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
第三节西方民族学流派
第四节苏维埃民族学派
第五节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第六章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法
第一节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特点
第三节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类型
第四节民族学实用调查法
第五节民族学调查者素质的培养

第七章中国民族学的任务
第一节近期中国民族学的主要任务
第二节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第三单元民族社会形态

第八章社会形态与民族学研究
第一节人类社会形态学说
第二节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九章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
第一节处于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下的民族是民族学研究的传统对象
第二节原始社会形态
第三节奴隶社会形态
第四节封建社会形态

第十章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第一节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
第二节农村公社与奴隶制、农奴制

第十一章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一节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性
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原始公社残余形态
第三节凉山彝族奴隶制
第四节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领主制
第五节中国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第六节中国少数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四单元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

第十二章婚姻家庭制度
第一节婚姻家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二节群婚及其家庭形式
第三节对偶制婚姻家庭
第四节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

第十三章亲属制度
第一节亲属制度与婚姻家庭的关系
第二节亲属、亲系、亲等
第三节亲属制度的分类

第五单元文化

第十四章文化的概念
第一节文化的概念
第二节文化与文明

第十五章文化的性质
第一节文化的结构
第二节文化的特征

第十六章民族学文化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文化与民族
第二节民族学文化研究的意义

第十七章物质文化
第一节劳动工具
第二节住所
第三节饮食和炊事
第四节服饰
第五节交通工具

第十八章精神文化
第一节思维、语言和民族心理
第二节教育、道德和法律
第三节风俗习惯
第四节宗教与宗教信仰
第五节口头文学与艺术

第六单元民族学与我国现代化

第十九章民族学的应用
第一节西方应用人类学简介
第二节民族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应用
第三节民族学与现代化

第二十章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
第一节什么是生态问题
第二节我国民族地区的主要生态类型及其状况
第三节保护生态平衡,促进民族繁荣

第二十一章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问题
第一节经济是民族现代化的基础
第二节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第二十二章少数民族的人口问题
第一节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研究
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历史、现状与特点
第三节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

第二十三章民族地区的教育与科技问题
第一节教育、科技对实现民族现代化的作用
第二节全面认识我国民族教育、科技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促进民族繁荣发展
编后记
再版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