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编社会学大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7041782
  • 作      者:
    周运清等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新编社会学大纲》按照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新要求,根据作者20年的社会学概论教学经验,参加国内外同类最新和最成熟的研究成果,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集国内外业内关注的最前沿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实现了教学内容重组。全书共18章(每周1章),每章以核心核念为主导,知识点系统、清晰,构筑线索新颖,信息量大,既适应学生自学,又为课堂教学留下空间,是社会学概论的创新版。本教材既适用于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也可以用于新闻、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学。
展开
精彩书评
    编后<br>    书稿住笔,思绪万千。自1980年参加北京社会学讲习班开始,我就渴望主编一本像样的社会学入门教材。20多年过去了,我先后参编了费孝通先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试讲本),刘豪兴教授主编的《社会学概论》(全国,自考教材,2003年修订版),并于1988年主编了一本初级水平的《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回首20多年的社会学教学生涯,深感一本好教材对学生的价值,更感编写一本好教材的艰难。<br>    我以为,作为一本社会学专业的入门教材,至少应该具有五个方面的品质:1.代表性,或者说,教材内容应该代表或反映前人和他人的研究成果。2.前沿性,即教材所述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能够代表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水平。3.普遍性,即教材所述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能为同行专家公认。4.本土性,即教材应该具有中国特色,而不应该照抄照搬西方模式。5.引导性,即教材内容应该有利于引导学生读原著、学经典,培养专业素质。<br>    鉴于上述考虑,本教材是我的一次全新探索和尝试。书中若有可圈可点之处,全仗前辈社会学家为我们留下的经典之功和同仁学友的不懈努力。书中的不当之处,既望读者批评,又望读者海涵。对于临近退休的我来说,只有结束,没有开始。迄今为止,我教了24年社会学概论课,出版本教材,既是对我1988年版《社会学概论》的新修,也是对我20多年社会学概论教学的一个小结和交待。<br>    社会学能在武汉大学立足并能有较大的发展,全仗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校系领导鼎立襄助、学者同仁卓绝努力。值此出版之机,我首先要向多年来一直支持、关怀武汉大学社会学发展的校系老领导刘道玉、陶德麟、傅建民、裴淑娟、郑永廷、孟宪宏、程振江、夏斌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还要感谢系内外一贯支持和帮助我的老师、同事和朋友,更要感谢现任院系各位领导,特别是刘祖云、周长城、朱炳祥、罗教讲、向德平等教授,没有他们对社会学的理解、支持和兢兢业业,就不会有武汉大学社会学的新发展。<br>    周运清<br>    2004年1月30日于珞珈山
展开
精彩书摘
    三、社会发展与现代人<br>    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呼唤人能够全面认识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现代人。什么是现代人呢?英克尔斯提出了现代人应具有的12个品质特性:乐于接受新事物、准备接受社会的变革、思路广阔头脑开放、注重现在未来并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重视有计划的生活与工作、尊重知识探索未知、可依赖性和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乐于选择新职业并对传统敢于挑战、相互了解尊重与自尊、了解生产及过程。大体上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开放性,乐于接受新事物;自主性,进取心和创造性;对社会有信任感,能正确对待别人和自己。①针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现代化问题的研究者提出了现代人标准的具体规定:(1)为谋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献身的精神;(2)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新的行为方式;(3)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以非传统的行为方式去生活、创造;(4)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看法;(5)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6)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7)计划性强;(8)注重对事实的考察和尽可能多地去获得知识;(9)可依赖性和信赖感;(10)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11)乐于让自己和他的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12)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13)了解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创造。总之,现代化的人思想不保守、僵化,更不偏狭、固执。他们能够正视现实、正视自己,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喜欢思考问题,善于应付变化,对于与己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有理解和宽容的精神;对于不了解或不懂的事情,不盲目轻率地肯定或否定;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能够力求采取科学、理性、明智的态度;他们<br>    立足现实,而又不拘泥于现实,能够面向外部世界和未来;他们憧憬外部世界和未来,而又不至于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能够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等等。①可以看到,现代人的涵义是非常丰富的。现代人是包含了很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在所有的现代人素质当中,现代思维方式尤为重要。现代思维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br>    第一,创新性。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不断地催生新的行业、产业,而且深刻的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能否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创新性思维。只有那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能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那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能不断的创造新的技能、知识和先进文化;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人的民族、国家,才能在民族竞争、国家竞争中不被淘汰。那些刻舟求剑、缘木求鱼的人,注定落伍于时代;那些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人注定要被淘汰;那些自高自大、不肯创新的人注定不会有远大的前途。<br>    第二,开放性。当今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  化、环境保护和国际犯罪等方面的合作正在逐步加强。历史的发展要求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面向世界,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全面参与国际合作,在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时代的脉搏,吸取世界先进文化与经验,以加快自身的发展。这就需要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必须具有开放性。<br>    第三,多面性。人处于各种复杂的联系当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是现代人所必须面对和处理的三种关系。现代人只有妥善处理这三种关系,才能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要,使人性不断得到张扬。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忽视了这三种关系,造成了各种严重后果,使人异化,人的本质的发展受到困扰。现代人在处理这三种关系时,必须全面思考,谨慎对待。<br>    第四,动态性。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必须是变动、不断进取的。动态思维就是要求人们坚持思维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俱进,从而提高在动态中处理信息的能力。<br>    第五,独立性。社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决策、社会实践的风险性增加。这种情况要求人们能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处理各种关系,独立的做出决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缺少独立性是我们民族素质中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唯上、唯书、唯权威。这种思维的依赖性往往会丧失很多机会,并且使得个人没有活力,个性不能张扬,社会死气沉沉。要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就必须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不为他人左右。<br>    第三节  人的现代化<br>    一、什么是人的现代化<br>    人的现代化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课题。有人认为,人的现代化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人的现代化是指整个人类状况的现代化,即包括适应社会现代化要求的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狭义的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体素质的现代化以及个体素质与社会现代化协调统一发展。①有人认为,人的现代化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所具备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水平、精神境界、思维能力、心理特征、文化心态、科技意识、劳动技能等各种素质的总称。②有人把人的现代化涵义总结为两点:一是人的理性的增强,二是人的主体性的增强。人的理性的增强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科学、道德和法律化;人的主体性则表现为人在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更加自主、能动并且具有创造性。人的主体性是其理性的基础,而人的理性是其主体性的反映。主体性是人的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因素,人的主体性的确立乃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所在,也是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所谓人的主体性,就是人区别于客体、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属性。它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是人的本质的表现,然而,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主体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得以确立和确证的。山<br>    人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化。通过人的现代化,使人的思维方式、实践方式实现根本转变,从而人能够更好的建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发展人的本质,张扬人的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现阶段,人的现代化就是实现“四有”新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br>    关于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先后关系,有人认为人的现代化应当先于社会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现代化,理由是人是社会的主体,只有现代化的人才能建设社会现代化。有人则认为社会现代化应当先于人的现代化,理由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素质与观念。其实,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也设有必要非要分出谁先谁后的问题。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探讨了资本主义产生的文化心理机制,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心理的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并不是经济政治体制首先受到影响,倒是人的思想首先起了变化,然后再影响经济政治文化体制。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br>第二章 社会结构<br>第一节 社会<br>第二节 社会结构<br>第三节 社会结构的功能<br><br>第三章 社会人<br>第一节 什么是人<br>第二节 现代人<br>第三节 人的现代化<br><br>第四章 社会角色<br>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基本界定<br>第二节 角色分析的基本概念<br>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重要理念<br>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产生与发展<br><br>第五章 个人社会化<br>第一节 社会化的基本界定<br>第二节 社会化的基本知识<br>第三节 社会化的重要理论<br>第四节 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br><br>第六章 社会互动<br>第一节 社会互动理论<br>第二节 社会关系<br>第三节 网络互动<br><br>第七章 社会群体<br>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br>第二节 家庭<br>第三节 家庭革命<br><br>第八章 社会组织<br>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br>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br>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内容结构和外部关系<br>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br>第五节 社会组织的理论研究<br><br>第九章 社会制度<br>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涵义与特征<br>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制度<br>第三节 权力制度体系与制度创新<br><br>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br>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br>第二节 社会分层的理论演进<br>第三节 当前中国的社会分层<br>第四节 社会流动<br><br>第十一章 日常生活<br>第十二章 社会文化<br>第十三章 社区<br>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br>第十五章 社会现代化<br>第十六章 社会问题<br>第十七章 社会控制<br>第十八章 社会学的经典应用<br>参考书目<br>编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