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对象性和前提性问题<br> 这是从哲学角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元问题的探讨。<br> (1)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和对象。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和特点在很大成分上是由对象的特点所造成的。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的几乎所有争论都根据于或根源于对人类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性质和对象的分析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的前提性问题。我们从科学与非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内部区分等不同层次,对人文社会科学进行学科定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涉及到以下复杂关系:人与社会,个人与人类,社会历史活动中的规律性与目的性、决定性与选择性、必然性与随机性、受动性与意志自由,人在活动中的愿望与条件、目的与结果、理想与现实、预见与反馈、因果关系与偶然突变、预言自适应与社会测不准,行动规律、心理规律与社会规律,意志自由与道德责任等;涉及对自然,人一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现实形态及其当代理解。我们认为,应当借助于多种参照系来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把它们看作是自为性和异质性的统一,价值性与事实性的统一,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内在相关性相对自然客体而言更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可预言性和准确预言的有限性等。这些特点都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有自己的许多学科特点,例如,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实证性、说明性与理解性、体验性的统一,批判性与建构性、创新性的统一,真理性与可错性的统一,价值中立性和非中立性的统一等。<br> (2)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与功能。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可以从理论结构、学科结构和社会结构等不同方面来加以考察。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结构指构成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知识元素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它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在逻辑的集中表现,表明知识元素在科学有机体中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这种知识元素主要有概念、变量、陈述、格式等,它们的不同有机组合构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理论结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结构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考察。横向的指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各种具体的不同分支学科及其相互关系,纵向的则包含着元科学层面、分支科学层面、部门科学层面和应用科学层面。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结构主要指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机制和管理体制,其中包含着专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民间研究团体等不同社会组织形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功能指其在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主要有以下方面:社会描述和说明功能;社会理解功能;社会反思功能;社会预见功能;社会批判功能;社会创新功能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有许多特点,例如,实践催化性,更强的主体依赖性,差异性和变动性,潜移默化性和社会预言的自适应性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积极社会功能只有借助于一定的主体、理论和环境条件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并不断地优化。<br> (3)人文社会科学的进化与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既以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为己任,就不能不特别地关注其进步与发展问题。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社会文明的变革与进步的特殊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的科学技术,当然地应当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变革技术。与社会变革一样。人文社会科学的变革也有常规发展与科学革命之分。人文社会科学的变革是在双重批判和双重建构中得到实现的。一方面,科学地批判已有的社会理论,另一方面,科学地批判社会现实;一方面,在发展了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从事理论批判,另一方面,依据更新了的理论从事实践批判;一方面,观念地建构更加合理美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另一方面,观念地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文社会蓝图;一方面,依据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去建构更加美好理想的现实社会,另一方面,依据发展了的社会现实去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正是在这种观念与现实、批判与建构、观念的批判与实践的批判、观念的建构与实践的建构的交互作用中,人类社会文明得以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得以进步。<br> (4)人文社会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人文社会科学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离开了人文社会科学家的积极的和创造性的探索与研究活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就是不可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直接地是以科学家个体为单位来进行的。人文社会科学家的个人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人文社会科学家的个人素质包括以下方面:其一,优秀的思想品质,如探索人文社会奥秘的求知欲望,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自由竞争的宽容品质,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敬业献身的使命感等;其二,独立的主体意识,如自决意识,自主意识,自控意识,批判怀疑意识,责任意识,个性意识等;其三,良好的能力素质,包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强大的知识力,丰富的情感意志力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是一种个体性行为,也是一种群体性和集团性行为。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群体性和集团性存在方式,它们由一定的共有和共享的范式而组成,要求共同体的成员拥有共同的学科观和方法论观念,共同的基本理论假设、基本理论原理和基本理论观点,共同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和理论主题,并在内部从事比较充分的作业交流,具有较强的韧性和相对稳定性。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是按照需要原则、目标原则、能级原则、适应原则等组合起来的,并依据研究对象的具体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有其一定的专业、职能和层次结构。<br> 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若干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br> 这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主体性内容,本书主要探讨了以下重要问题。<br>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问题。客观性和主观性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一般说来,主观性和客观性都是描述主体的意识特征的范畴。主观性指主体意识依赖于主体的生理心理特性和语言符号形式方面,客观性则指主体意识依赖于相应客体的对象性内容方面。正是主体意识具有对于客体的对象性内容的依赖方面,它才可以借助于一定的检验方式从与对象性内容的符合、一致关系中得到客观性的检验,并由此而得到真理性的说明。客观性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最基本要求之一。然而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客观性的追求却显得格外困难。其一,人文社会生活中所蕴涵的大量的心理、情感、意识等方面的因素深藏于人们的心灵内部,不太可能纯客观地得到反映和再现,需要深层的理解和沟通;其二,社会认识和交往中存在着人们之间互为主客体的情况,假象和人为遮蔽常常妨碍客观性的认识和理解;其三,人文社会科学试验中存在着独特的ReSenthel效应,即试验的愿望影响试验的结果,等等;其四,社会观念与社会现实内在交织,常常造成观念对现实的扰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主观和客观性问题做出更有说服力的说明,尤显重要。<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