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是个农业国家,牧业、渔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例一般都很小,整个人口基本上都靠农民所提供的粮食来养活。由于二干多年来,粮食单产的提高极为缓慢,新作物和良种的引进只在某些时期才发生比较显著的作用,所以在大多数时间,粮食产量的提高主要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取得。即使不考虑扩大耕地面积的实际困难,耕地的增加或粮食产量的增加至多只能同劳动力的增加成正比,即与农民人口的增长保持大致相同的速率。在一定的时期,粮食总产量、农民所能提供的商品粮是有限度的。可是地主阶级需求的增加却大大超过了粮食增产的速度,并且始终以比粮食增长率高的速率在递增,致使这一矛盾必然会越来越尖锐。
在西汉二百余年间,总人口由约一千五百万增加到约六千万,粮食产量大致也增长了四倍。刘氏宗室在汉初约五十人,占总人口的三十万分之一;到汉末约十万人,占总人口的六百分之一,比例增大了五百倍。当然西汉的宗室还没有太多的特权,但即使只是一部分宗室保持地主生活,对农民来说负担也已经大大加重了。西汉期间总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约千分之七,地主的增长率以高出一倍即千分之十四计,则二百余年间总人口递增了四倍,而地主的人口要递增十六倍。以至多递增四倍的产量来负担递增十六倍以上的非生产人口,劳动人民的负担怎么能不加重呢?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又怎么能不尖锐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