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黎澍集外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900626
  • 作      者:
    [黎澍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作者简介
    黎澍(1912-1988),湖南醴陵人。1925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肄业于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商学系。1937-1949年间,任《观察日报》、《开明日报》总编辑,国际新闻社经理,《华西晚报》主笔,《文萃》周刊主编,香港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华商报》编辑。1950-1988年间,任中宣部报纸处、出版处处长、资料室主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历史组组长,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兼《历史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总编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的封建主义、近代中国政治及文化史、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著有《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再思集》、《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黎澍自选集》、《早岁》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黎澍集外集》收录了黎澍遗稿的集子,有利于思想解放,要了解和研究黎澍是非读不可的。集中所收录的主要是不见于黎澍已出版的文集的文字。这些文字大多写于1978年以后,半数以上未曾发表过,这主要是由于其内容当时还属于“犯忌”一类,难以被报刊采纳;也有的本是在内部讲的意见,一时还不宜或不需要对外露布。这两类文字所议论的多是相当重要甚或相当尖锐的问题,对研究黎澍思想尤具价值。
展开
精彩书评
    真正的革命,不可抗拒的革命,如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近代的产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大战以后的技术革命,都是只有在和平环境中才能发展起来,如果动辄喊砸烂这个摊子,那就只有破坏,没有进步了。
    ——黎澍
    
    黎澍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的思想极为活跃,对现实、对历史、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锐
展开
精彩书摘
    这个报告的发表使中国人对和平会议的一切希望都消失了。
    在和平会议开会以前,倡导新文化运动和倾向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的认识是和资产阶级一致的。陈独秀在1918年12月22日出版的《每周评论》第一期的《发刊词》中,还认为大战的结果是所谓“公理战胜了强权”,“威尔逊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到了1919年5月初,陈独秀的言论便完全转变了。他写道:“巴黎的和会,各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他指出,巴黎和会是分赃会议,“与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得不止十万八千里,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每周评论》第20期)。
    “直接解决”是中国人从十月革命得到的最有力的启示。由于中国在巴黎和平会议的失败,倾向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和在他们影响下的学生们更加认清了这个真理,懂得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解决自己的命运。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认识这个真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点也没有因为美国在和平会议上暴露了它的狰狞面目而放弃对它的依赖心理。他们反对日本的侵略和亲日派的卖国政策。然而他们认为只有美国的支持才能使他们有力量进行这种反对。因为他们的目的不在于中国的真正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在于代替亲日派组织内阁,以便凭借美国的投资来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
    在这里,倾向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有了分歧。但是他们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是完全一致的。
    这就是五四运动前夕的状况。
    ……
展开
目录
序言
中国自古无言论自由
五四运动
1905年俄国革命和中国
揭露沙俄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即是揭露苏修对马列主义的背叛
沙俄的对外扩张和苏联的霸权主义历史观
重新认识历史
我的主要学术观点
中西文化问题
太平天国的研究如何深入
有关清末顽固派与义和团的一些看法
“民主”古义与清末新党的理解
辛亥革命与青年
在中俄关系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在1982年中国现代史学术年会上的发言
祝《历史人物》创刊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辩证法
极左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修改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几点参考意见
在中宣部会议上的发言(一)
在中宣部会议上的发言(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群众示威
共产主义与爱国主义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如何保持思想的不断创新
如何保证“双百”方针的贯彻
毛泽东与“百家争鸣”
对《河殇》的看法
重新估价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五四感言
寄语前辈
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少壮须努力
运用之妙
座谈《大风歌》发言
封建残余影响与旧剧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区别
论语言美
学校应当重视历史的教学工作
普及文史知识与建设精神文明
社会科学的“应用”问题
……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