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越地区,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多年)中,发掘了第四层400平方米范围的遗址,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的堆积,厚度从10厘米到80厘米不等,同时还出土了许多农具--骨耜,仅第四文化层就有76件。通过对谷物的科学鉴定,认为不仅是属于人工栽培的水稻,而且有籼、粳两亚种和过渡类型,属于耜耕农业阶段。此外,在浙江桐乡罗家角、杭州水田畈、余杭良渚、吴兴钱山漾、宁波八字桥,上海青浦松泽以及江苏无锡仙蠡墩、吴县草鞋山、南京庙山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尤其是良渚文化(距今约4000—5000年) 时期,出现了大型三角形石犁、石耘田器、石镰等,表明已从耜耕发展到犁耕阶段,使精耕细作成为可能,农业产量也因此大大提高。水稻种植已成为当时吴越地区的主要生产门类。 在南部、西南部特别是云南,考古工作者也先后发掘了多处谷粒和碳化米谷壳,均系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如早在1939一1940年,著名学者吴金鼎、王介忱等人就对大理点苍山的马龙、佛顶、中和、龙泉及白云诸峰的史前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他们的报告中说:“苍山坡上,几经古人居住之地,必有阶梯式之平台……经发掘后,证明此类平台为古人住处及农田两种遗址。此等平台所在,察其周围地形与水源,知其不适于种稻。因是揣想古人所种植者,为适于旱地之农作物。史前遗所在,多为山之缓坡。每址包含四五台至十余台不等。每址居民散处各台上,不相连接。大概当时居民,同一血统,或同一部落者,散居于同一坡上。每家各就其居处,营其附近之农田。可知他们已定居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植的是旱地农作物如粳型陆稻(旱谷) 、杂粮等。又如距今约4000年的白羊村遗址中,发掘出窖穴48个,分布于房基近旁,状为圆形、方形或不规则形,多数窖内储有谷类作物(云南博物馆《云南宾川白羊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当时的农业已达到了一定的发展程度,出现了谷物的剩余和储存。<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