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道家思想评定为“君人南面之术”,虽与先秦老子思想主流不符,却突出了汉初黄老思想的特点。在经历战国百家争鸣和秦代“焚书坑儒”之后,汉初道家思想已发生重大变化,它以《老子》思想为核心,“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兼采诸家之长,成为“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的政治哲学。汉初典籍中描述的老子,就是这样一个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倡导“君人南面之术”的政治思想家。(三)宗玄抱一、修道养寿的宗教家老子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广大农民在天灾人祸双重压迫下,激荡着巨大的反抗情绪。他们创立原始道教,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宣扬反抗剥削压迫的太平思想,组织发动农民,掀起黄巾农民大起义。原始道教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自发创立的一种多神教。它以殷周以来的鬼神巫术思想为核心,将老子道家思想同阴阳五行思想结合起来,宣扬神秘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它衍生元气、天地、万物。人得“道”,则长生不死;社会得“道”,则长治久安。“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道教是我国早期封建社会形成的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道教创立初期,以于吉的《太平清领书》为其经典;从张衡开始,将道教思想依托于《老子》。《后汉书·刘焉传》注引《典略》云:东汉灵帝时,张衡在汉中传布五斗米道,“使人为奸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由此,《老子》开始成为道教经典。农民利用《老子》关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等观点,作为动员群众反抗封建剥削压迫的思想;老子其人被逐步神化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太上老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