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藏评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504752X
  • 作      者:
    陈永革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法藏评传》叙述的就是这位伟人的生平事迹以及思想学说。法藏,唐代阐释华严经义学与建构华严教义学的一代学僧。他基于“经论互补”的佛学立场,依据作为印度佛教“经王”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晋译六十华严为对象,畅演华严经义学,最终完整地建构了博综诸家的华严教义学体系,充分展示其中国化佛教体系建构的自觉意识,成为晋代以降的“格义佛教”类型转向“证义佛教”类型的重要人物,完成了中国化佛教最具理论色彩的华严教义学体系,并因此而被后世推尊为“华严三祖”。法藏一生所着力建构的华严教义学理论,如别教一乘、如来藏缘起、法界统观、五教判、六相圆融、十玄无碍、行位果德论等学说,无不成为后世华严宗义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不仅奠立了中国华严宗的义理架构,影响了天台宗、唯识宗、禅宗,而且影响远及日本与朝鲜,推动了朝鲜和日本华严宗的创立与发展,成为东亚华严学的主流学说。
展开
精彩书摘
    法藏从智俨学,时在智俨的晚年。法藏在智俨门下凡修学九年,止于智俨示寂。
    智俨(602—668),俗姓赵,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人。因智俨尝住云华寺,故别号“云华和尚”;又因主持终南山至相寺,故人称“至相尊者”。智俨亦是被后世推尊为“华严二祖”的祖师大德。
    据法藏《华严经传记》卷3记载,智俨12岁时即从充满神僧色彩的杜顺法师出家。
    杜顺,亦称法顺(557—640),雍州万年县人(今陕西省境界)。18岁时,投礼因圣寺魏珍禅师出家,专修禅观,畅达禅旨。此外,还专攻《华严》,常以读诵《普贤菩萨行愿品》为早晚课。唐太宗贞观六年(632),被赐号为“帝心”。故人称“帝心和尚”、“帝心尊者”等。相传著有《五教止观》和《法界观门》。这两部著作都是华严教义学的奠基性著作,杜顺也因此而被后世推尊为“华严初祖”。其所阐立的《五教观门》,又称“五教止观”,成为华严宗义学的重要学说。
    智俨14岁得度为僧后,即入至相寺,依法常法师习《摄大乘论》。据传,当时有两位梵僧游至相寺,智俨随其习梵文,并预言智俨日后“当为弘法之匠”。智俨聪慧好学,进步神速。数年间,尽得《摄论》精义,“词解精微”,显示了非凡的佛法悟解才能,名动一时。
    进具足戒后,智俨广学《四分》、《迦延》、《毗昙》、《成实》、《十地》、《地持》、《涅粲》诸经论,尽得其奥。此后,智俨还尝随静琳(一说法琳)研习经义,“索隐探微,时称得意”。
展开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从“华严和尚”到“华严宗主”
一、师承智俨
二、译经大德
三、畅演华严
四、主要撰著
五、“华严宗主”

第二章  隋唐之际的华严经义学及其信仰
一、《华严》弘传略史
二、华严经义的论释与讲解
三、隋唐之际的华严经义学
四、《华严经》信仰的确立及其影响

第三章  法藏的华严经义学
一、华严五分结构说
二、华严经教十义
三、宗趣与教体论

第四章  法藏华严教义学之一:判教体系
一、三藏教判观
二、华严判教略史
三、以义分五教
四、以理开十宗
五、别教一乘义
六、法藏四宗义
七、判教证成及其效应

第五章  法藏华严教义学之二:心识与种性
一、心识之判教
二、种性与佛性
三、三乘与一乘的种性观
四、三性一际与摄相归性

第六章  法藏华严教义学之三:如来藏缘起与法界缘起
一、因门六义
二、缘起十门义
三、法界与真如缘起
四、藏识缘起与染净缘起
五、如来藏缘起与华严唯心论

第七章  法藏华严教义学之四:法界统观
一、“五门十义”与法界统观
二、法界统观的展开之一:理事圆融
三、法界统观的展开之二:因果与法界并阐
四、法界统观的展开之三:十玄无碍
五、法界统观的展开之四:六相圆融

第八章  法藏华严教义学之五:性起与缘起
一、缘起诸说与别教缘起
二、性起十门义
三、性起因果与缘起因果
四、华严性起与天台性具

第九章  法藏华严教义学之六:华严观门
一、华严观门之一:十重唯识观
二、华严观门之二:华严三昧观
三、华严观门之三:妄尽还源观
四、普贤圆行:华严观门的实践旨趣

第十章  法藏华严教义学之七:行位果德论
一、华严行位论
二、断惑修行论
三、理性与行性
四、卢舍那:果身圆满论

第十一章  法藏的华严宗义学及其效应
一、法藏与李通玄
二、法藏与慧苑
三、法藏与澄观
四、法藏与华严禅的推展
五、法藏与宋代华严宗义学

第十二章  结语:法藏思想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一、法藏思想的历史贡献
二、对宋儒性理之学的影响
三、对东亚佛教的影响及其地位

附录
法藏简谱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人名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