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代」佛教史学名家评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818790
  • 作      者:
    周霞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近代佛教史学名家评述》试图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佛教史研究状况作为研究对象,从史学史、学术史的角度,探索这一时期佛教史研究兴起的背景和发展的进程,通过个案分析与综合归纳,考察有代表性的佛教史家的学术和思想,了解其文化观对佛教史研究乃至整个现代学术所产生的影响,客观地评价他们在佛教史研究上的成就,从整体上呈现中国近代佛教史学在通史、断代史、专题史、宗派史和区域史等各方面的成绩,探索中国近代佛教史学的主要特点,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学科发展图景。
    《中国近代佛教史学名家评述》汇集了我国近代诸多佛教史学名家的精辟评述。
    梁启超:我民族对于外来文化之容纳性,惟佛学输入时代最能发挥。佛教二千年来,循进化之公例,常为不断的发展。
    陈寅恪:汉晋以还,佛教输入,而以唐为盛。唐之文治武功,交通西域,佛教流布,实为世界文明史上,大可研究者。
    胡适:一切学术思想都是史料而已。佛法只是人类的某一部分在某时代倡出的思想和信仰。
展开
精彩书评
    中国佛教史籍,恒与列朝史事有矣,不参稽而旁考之,则每有滞碍难通
    之史迹。
    ——陈垣
    佛教关系于中国文化者至巨。其尤显著者,若哲学,若文学,若艺求,
    乃至社会风习,自六朝以迄今兹,直接间接受其影响杏实多,此近世学杳所
    公认也。是则(中国佛教史)之编述,诚不容缓。
    ——黄忏华
    西藏佛学自有其流布因缘与独造之点,吾人于信奉资取其说之先亦不容
    不详为审辨也。
    ——吕澂
展开
精彩书摘
    清末民初,在佛教复兴思潮冲击下,各种佛教团体和组织相继诞生,佛
    学院和佛学研究会陆续成立,佛教出版机构纷纷涌现,佛教刊物不断问世,
    佛教典籍源源刊行,佛教各宗如华严、天台、法相、净土、律、禅、密宗等
    均受到弘扬,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佛教慈善事业广泛进行。凡此种
    种,给古老的中国佛教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佛教文化在近代的复兴,带
    动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佛教史研究。
    (一)刻经处的建立和佛书的印刷出版奠定了资料基础刻经处是近代编校
    、刻印、流通佛典的佛教文化机构。创始较早、贡献较大的为杨仁山居士在
    南京所创的金陵刻经处。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安徽石埭人,出生
    于仕宦之家,但从小就不喜欢举子业。性格豪爽,好读奇书,凡音韵历算、
    天文舆地以及黄老庄列之书,无所不读。稍长,“益复练习驰射击刺之术”
    。大约28岁时,回乡料理其父葬事,不幸感染时疫,生了一场大病。养病期
    问,反复研读《大乘起信论》,对其中所讲的道理有了领会,于是开始寻求
    佛经研读。不久,又研读了《楞严经》,对佛学发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从
    此,“一心学佛,悉废弃其向所为学”。
    当时,正处在太平天国革命之后。太平军所到之处,寺院、经典文物损
    毁殆尽。1865年,杨文会至南京负责战事之后的江宁建造工程,结识了王梅
    叔、郑学川、魏刚己、曹镜初等学佛同道,于公务繁忙之余,研讨佛学。他
    们都感到,佛教典籍的散佚,经版的毁坏,对于传播佛法大有影响。因此,
    发愿要刻印方册本藏经,以便广为流传。于是杨文会亲自拟订章程,集合同
    志十余人,分别劝募刻经,并创立金陵刻经处,开创了晚清中国持续时间最
    长、影响最大的佛教刻经事业。
    杨文会弘法四十余年,流通经典百余万卷,印刷佛像十余万张,极大地
    扩大了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他所刻经论典籍,大都做了比较精审的选择、
    校勘和句读等,特别是其中包括了许多宋元以后国内佚失的重要著作,吸引
    了学界对佛教的关注和兴趣,在近代佛学的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金
    陵刻经处的影响下,长沙、北京、天津、重庆、常州、苏州、杭州、宁波、
    广州、福州等地,也陆续成立了刻经处或佛经流通处,刻经事业遍及全国各
    地,佛教典籍重新得到流传,为方兴未艾的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除刻经处外,近代还出现了专门的佛学出版机构。1929年上海佛教界发
    起创办上海佛学书局,它是中国近代规模较大的一所专门编辑、刻印、流通
    佛学典籍的机构,设有流通、出版、翻印、代办四部。与刻经处不同的是,
    佛学书局出版流通的典籍,既有从汉文大藏经中辑录出来的佛典(经、律、
    论)和各宗撰述,也有中国近代佛教学者撰写的佛学论著。同时,全国刻经
    处和书局出版的佛典和著述,它都代为流通。除此以外,上海尚有功德林佛
    经流通处、世界佛教居士林佛经流通处、弘化社、大法轮书局、大雄书店、
    般若书局等。这些佛典出版机构,为佛教文化的复兴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之回顾与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近代佛教史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佛教复兴思潮之推动
二、中西文化论争的影响
三、日本佛学研究的促进
第二章  梁启超对佛教通史的探索
一、研究佛教史的动因
二、佛教通史基本轮廓的勾勒
三、佛教史上重大问题之考证
四、佛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五、研究之特点
第三章  两部佛教通史的出现及其成就
一、蒋维乔与《中国佛教史》
二、黄忏华及其《中国佛教史》
第四章  胡适的禅宗史研究
一、研究缘起
二、禅宗新史料的发掘
三、新研究方法之运用
四、重新探讨早期禅宗史
五、研究所引起的回应
第五章  陈寅恪中古佛教史专题研究
一、学术渊源与治学路向
二、探讨佛教对中古政治、文化的影响
三、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接触诸问题的考察
四、“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
第六章  汤用彤的汉唐佛教史研究
一、治学经历与学术志向
二、汉唐佛教史体系的建立
三、探索文化融合的基本规律
四、独具特色的方法论
第七章  陈垣佛教文献与明清佛教史研究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佛教文献学研究
三、明末清初佛教史研究
四、爱国主义思想之发挥
五、研究特色与方法
第八章  藏传佛教史研究的新局面
一、研究概况
二、李翊灼及其《西藏佛教史》
三、吕潋与《西藏佛学原论》
四、妙舟《蒙藏佛教史》
五、法尊及其《西藏民族政教史》
结语  中国近代佛教史学的主要特点
一、研究人员以学院派知识分子为主
二、研究材料得到极大的扩充
三、研究方法以科学实证为为
四、研究态度从追求信仰变成追求真实
五、研究中始终贯穿着文化自觉的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