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到鹿野苑为侨陈如等五人三转四谛法轮,始建僧团。但此时还未制戒,还没有传戒所规定的僧数。根据《毗奈耶》卷一所述,释迦成道后第十三年,有苏阵那犯过,始与诸比丘结戒,创制波罗夷(意为弃,即弃之于佛法之外)不共住戒法。以后比丘越来越多,犯过者也越来越多,于是陆续制定相应的禁戒,逐渐形成系统而完备的律制体系。即使在佛教分为上座、大众等诸多部派以后,戒律之传仍相当兴盛。
早在汉代,戒律已经传人中国,此在中国佛教早期经典《四十二章经》、《牟子理惑论》等典籍中均有提及。但因当时出家人数较少,戒律典籍传译较少,且多不系统,抑或只有名目或其中数条。时人“大概只用三皈、五戒、十戒迭相传授而已”。①时至汉末三国,魏嘉平年间(249-254),有中印度人昙柯迦罗,居洛阳广译佛典,戒律在汉地的传播才算正式开始。据《高僧传》卷一载:“于时魏境虽有佛法,而道风讹替,亦有众僧未禀归戒,正以剪落殊俗耳;设复斋忏,事法祠祀。迦罗既至,大行佛法,时有诸僧,共请迦罗译出戒律。迦罗以律部曲制,文言繁广,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乃译出《僧祗戒心》,止备朝夕。更请梵僧立羯磨法受戒。中夏戒律,始自于此。”②时在曹魏嘉平二年(250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