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br> 第一章本觉思想的义理渊源及其结构特征<br> (一)本觉思想的提出与阐扬<br> (二)本觉思想对印度佛学的传承<br> (三)本觉思想与儒、道之关系<br> (四)本觉思想的结构特点与思维特征<br> 第二章20世纪的佛教本觉思想批判与论争<br> (一)吕、熊的“性寂”、“性觉”之争<br> (二)各方回应与义理分梳<br> (三)日本的“批判佛教”风潮<br> (四)批判的回声与“真佛教”的追问<br> (五)现代性视域的开启<br> 第三章现代学术背景下的佛学进路之歧出<br> (一)乾嘉余绪与西方实证主义背景下的唯识“性寂”之学<br> (二)心学传统与西方生命哲学影响下的“性觉”说<br> (三)“批判哲学”与“批判佛教”的诠释<br> (四)“场所哲学”与“场所佛教”的诠释<br> 第四章以科学、民主为线索的本觉思想批判与重构<br> (一)以科学、民主为入口的佛学理论反省<br> (二)吕潋佛学“转依”与“革新义”的社会批判意识<br> (三)“批判佛教”对社会歧视与不公的佛学理论反省<br> (四)“返本开新”与科学、民主的位置<br> (五)“场所佛教”的科学、民主态度<br> (六)如何看待佛学与现代科学、民主之关系<br> 第五章“理性化”背景下的佛教本觉思想批判与论争<br> (一)现代性的“理性化<br> (二)本觉思想与中、印的理性传统<br> (三)理性化“祛魅”与本觉直观<br> (四)容受现代性与反思现代性<br> 第六章本觉思想的现代价值、界限及其诠释<br> (一)本觉思想的“合法性”问题<br> (二)现代性困境与佛教本觉思想的诊疗价值<br> (三)本觉思想的界限及其现代诠释<br> 结语走出中国佛学的现代困境<br> (一)义理的澄清与立场、方法论的反省<br> (二)以“批判”为契机的中国佛学自身省察<br> (三)深入展开中国佛学与现代性的对话<br> 主要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