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1937)的问世标志着霍妮精神分析体系的诞生,那么《自我分析》(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的相继出版,则是对其思想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自我分析”是霍妮在总结自己,及其同行和患者经历的基础上,为治疗轻度神经症设计出来的方法。它把专业精神分析疗法中分析师和患者两个角色的适用部分合二为一,交由患者单独承担,独自操作,因此,“它是患者与分析师一身担”的尝试。
当今世界是竞争激烈的世界,人们在适应环境、相互交往、面对自己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压力,如果处理不当,这些压力很容易会造成精神障碍。在这方面,尤其在专业精神分析至少暂时还难以为每一个有求于它的人所用的情况下,“自我分析”不失为最佳选择之一。
展开
1906年,当卡伦·霍妮不顾严厉的父亲反对,不屑当时德国上流社会的流行看法,执意就读于弗赖堡大学医学院,成为全所大学三千多位在校学生中的五十八位女生之一时(德国的大学1900年起才正式招收女生),她的独立不羁与执著,不仅早早就显示出一位富有创造性的开拓者所必需的品质,也似乎让人看到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预示着未来将出现一位“惟一开创一个精神分析思想流派的女学者”。如今,霍妮已经进入标准教科书,成为被有些人喻为“迄今为止最好的神经症学说”的创立人。
霍妮出身于富裕之家,但她对自己的童年似乎并不满意。她的前半生,历经诸多磨难,屡次陷入严重精神抑郁之中。霍妮1885年9月16日生于当时德国汉堡近郊的一个小村子里,她的母亲是一位贵族的女儿,是霍妮的父亲的第二任妻子,两者年龄相差几近二十岁。她的父亲,原来是一位挪威犹太裔船长,后取得德国国籍,航行于德国与南美西海岸的乌拉圭、智利和秘鲁之间,每次航程达六个月。据说,他的船是最早悬挂德国国旗航行于该航线的轮船之一。霍妮的父亲笃信宗教,是个非常专制刻板的人。他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格,而且,霍妮觉得他偏爱她的哥哥,所以,尽管他每次出海归来,都给她捎带大量礼物,甚至曾三次亲自带她踏上漫漫海程,但她并不喜欢父亲,而是特别依恋母亲。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她还得面对她并无好感的四个异母兄姐。更有甚者,当她还在九岁左右的时候,她竟爱上自己的亲哥哥,并当然受到后者的冷待,小小年纪就遭受人生第一次沉重的、影响其随后整个人生的抑郁症打击。于是,万念俱灰的她把全副精力转到学习上来,觉得“终究还是学习好”。
在霍妮逐渐步入成年期的过程中,困难与不幸接踵而来。1904年,在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以后,她的母亲与父亲离异,把两个孩子留给父亲。其后,她经历转学(至哥廷根大学)、结婚(1909年)、六年内连续生下三个女儿、母亲逝世、在柏林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13年)、转而从事精神分析研究等较大人生事件,这对于既要应付生活中的困难又要在学习上努力拼搏,并且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成功和选择的人生道路正确的霍妮而言,无疑是异乎寻常的严峻挑战,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结果,她不得不背着医学院的导师,求助于精神分析。接着,正当她在事业上稍有所成,在柏林一家精神分析研究院的诊所开业接收病人,并声誉日隆之际,另一场更大的打击向她袭来。1923年,她的丈夫得了脑炎,变成废人,生意倒闭,她自小钟爱的哥哥也于同年因患肺炎去世。在此双重打击之下,她的抑郁症发展至极点,她曾经独自漂流海上寻求自杀。三年后,当霍妮终于从这一痛苦经历中缓过气来以后,她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丈夫家,并最终于1932年离开德国,投奔美国,开创了一番事业,直至她于1952年去世。
尽管霍妮所学的医学专业与精神分析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是后者的必要基础,但是,霍妮最终选择精神分析人微言轻自己的毕生事业,似乎与她本人的经历有关。她在读大学时(1911年她母亲逝世时),就不得不求助于精神分析,这一事件必定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此外,她本身曾多次深受抑郁证之苦,她本人是女性,这些也使她对精神分析这个一直由男从统治的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统观点持有不同的另一层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