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太容易就美学定义来玩概念游戏,将它仅仅当作一种艺术观。摆脱当务之急的种种问题,你发现自己是身处在传统问题的安全港湾里。这类逃避主义对于焦虑的灵魂来说,恐怕是势在必然的。但是它对于美学的哲学理解,却没有什么好处。它是在诊断和自我安慰的地带设置防线,以对付观念的生发。它附庸在那类离奇的信念上面,以为换一种看法,这些现象就可以消除掉;或者执迷于理论,以为事物只消颁布而无需解释。与这类逃避主义相反,我们有必要对形形色色的未作删减的审美化加以审视,作出区分,作出反思。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实施基础扎实的选择。
我们再来回顾审美化过程的生动场面。无论是在客观的还是在主观的现实之中,审美因素都是在浅表层面上进步:墙面变得漂亮了,商店更加生机勃勃,鼻梁也更见完美。但是审美化同样到达了更深的层次,它影响到现实本身的基础结构,诸如紧随新材料技术的物质现实、作为传媒传递结果的社会现实,以及作为由自我设计导致的道德规范解体的结果的主体现实。
从集合的角度来看审美化结果的一般条件,“审美化”基本上是指将非审美的东西变成、或理解为美。这正是我们当前方方面面的经历。这一审美化可能并非处处都是如出一辙,审美类型应用于非审美之物,其情况可以彼此各不相同:在都市环境中,审美化意味美、漂亮和时尚的风行;在广告和自我设计中,它意味筹划和生活时尚化的进展;讲到客观世界的技术决定因素和社会现实通过传媒的传递,“审美”归根到底是指虚拟性。意识的审美化最终意味着我们将不再看见任何最初的或最后的基础,相反,现实对于我们来说成为一种建构,而迄今为止我们仅仅是从艺术之中对它有所了解。此一建构是生产出来的,是可以变化的,非强制性的,悬而不定的,如此等等。这样,就其细节来看,审美化导致形形色色的方式,然而从集合的角度来看,它所导致的结果是审美化的一种普遍条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