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在德育的目标上,一成不变地延续了涂尔干的主张,只重视德育的社会功能,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德育的最大失误恰恰是超越育人这一基本功能,而过分注重其社会功能;不重视人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时而重视其政治功能,时而又重视其经济功能,惟独不考虑德育的育人功能,致使本来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和以人为中心的德育过程,显得空泛苍白。冯建军博士的剖析是: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德育观念中折射出来的是一种适应论或工具论的倾向,即要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来制定。反映在这句话中的深层意识是:个人与社会相比是次要的,教育由政治、经济来决定,政治、经济具有主体的价值,教育和个人只具有工具的价值。因此我国的教育目的从培养“政治人”到培养“经济人”,直到最近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完整的社会人”,就反映了这一教育观念。另外他还指出:传统的儒家思想是强调“礼、义、仁”的社会规范改变人性,也促使德育功能社会本位的倾向根深蒂固。②事实已经一再揭示这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德育只是一厢情愿地制定学习规范,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不考虑学生的社会生活,那么这样的道德教育模式注定要被抵制。为了抵制传统道德教育模式中片面的追求德育的社会功能,鲁洁提出了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原则,这是德育理论研究中的可贵的探索,值得我们关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