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他在大学先学神学两年,后转入哲学,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
1922-1926年,在马堡大学仁副教授,讲授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等人的著作,把他们的问题转变为关于存在的问题。1927年,晋升为教授职称,发表未完手稿《存在与时间》。据说,当这本书送到教育部审查时,部长的批语是“不合格”。但就是这样一本被官员判定不合格的书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1928年,海德格尔接替胡塞尔,任弗莱堡哲学讲座教授。纳粹运动兴起后,他参加了纳粹党,并于1933年4月-1934年2月任弗莱堡大学校长。因为它与纳粹的这段牵连,1945-1951年期间,法国占领军当局禁止他授课。海德格尔对于他与纳粹的关系,似乎也没有多少反省,他在1952年出版的《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还说,“国家社会主义这个运动的内在真理与伟大之处”以及海德格尔与纳粹之间的联系,在西方哲学界和新闻界多次成为热门话题。尽管海德格尔参与纳粹运动是他的历史污点,但不能因此说他的哲学就是纳粹思想的反映。后来的反纳粹的存在主义者也能从海德格尔的著作中受到启发和鼓舞。这些事实表明,一个伟大俄哲学家的思想往往要比它在某一阶段的政治观点有更远的意义。海德格尔后期讲授赫拉克利特、巴们尼德及莱布尼茨、尼采等人的著作,研究语言、艺术(诗)以及技术的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著作和讲稿之外,他的主要著作还有:《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年)、《现象学基本问题》(1923年讲稿)、《演讲与论文集》(1954年)、《走向语言之途》(1959年)、《技术与转向》(1962年),还有一些从他的观点研究哲学史的著作,其中对赫拉克利特、康德、尼采的研究最为精彩。
展开